武钢一号高炉将变身工业遗址公园 向世界证明中国的钢铁底气
- 来源:楚天都市报
- 时间:2021-09-13 13:59:51
武钢一号大门前,一座钢铁铸造的毛主席雕像,高9.13米。
对于武钢人而言,“9·13”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一天不仅被视为武钢厂庆日,就连每月发放工资也选在13日。这是因为,63年前的9月13日,武钢的第一炉铁水喷薄而出,炼出这炉铁水的,便是武钢第一高炉。
武钢第一高炉,承载着钢铁报国的初心,伴随着一代代武钢人的成长。2019年10月,这座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高炉宣布永久停产,被作为工业遗产整体保存下来。它如同一位沧桑老人,见证着我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转变。如今,一号高炉仍将继续发挥社会功能,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体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向世界证明中国的钢铁底气
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接待中心的展厅里,写有这样一句话:新中国钢铁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集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于一身。
时间的光晕落在了1955年。
那年10月,一支支建设大军从天南海北奔赴武汉,拉开了十万大军建设武钢的历史大幕。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家厂矿企业,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建设开足马力。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然而,世界对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并不看好,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预言:武钢一号高炉出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武钢建设者不信这个邪,誓要炼出新中国自己高炉生产的铁水,向世界证明中国的钢铁底气。
仅用了14个月零13天,这个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完成了。1958年9月13日下午3时25分,武钢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出铁口打开,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喷涌而出,蜿蜒伸展,顿时金星飞舞,热浪冲天。全场3000多人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
那一天,毛主席欣然到场。
“炉前高温,铁灰飘落,汗水浸湿了主席身上的衬衣;铁水奔腾,钢花绽放,主席挥手,掌声雷动。”武钢退休工人徐正州至今仍记忆犹新。
第一炉铁水大约20余吨,很快断流,火光逐渐消退。毛主席缓步走下平台,意犹未尽地看还有无铁水。他对陪同人员说:“再多一点就好了。”时任厂长谢健赶上来,有些自责地解释道:“毛主席,第一炉铁水温度好,很顺,但确实是少了一点。”毛泽东听了反而安慰说:“不要紧,会多的会多的,下次我再来看。”
武钢第一高炉当时无论在规模上、技术上都堪称世界一流。从此,一号高炉火热红光,映红了青山的半边天。
锤炼炉长的“黄埔军校”
9月8日下午,艳阳高照,巍然耸立的一号高炉前,45岁的帅照习惯性地调整了一下安全帽,仰头欣赏70多米高的1号高炉,如同打量自己的孩子。
现任五号高炉炉长的帅照,是一号高炉最后一任炉长。对于一号高炉的每个接口、每个角落,他几乎了如指掌。
“自投产后,一号高炉经过两次改造升级,年产生铁量由75万吨增长到169万多吨。”他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第一次大修是1978年,一代炉龄高达20年;2001年第二次大修,炉容扩大到2200立方米。直到2018年,该高炉在大修后连续生产18年、单位炉容生产量刷新纪录的情况下,获得中国钢铁协会“冠军炉”荣誉称号。
“相处时间长了,感觉这个‘老伙计’就跟人一样,年龄越大,越需要细心呵护。”帅照说,由于一号高炉年限长、稳定性差,常常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毛病,也正因为这样,这里成为“黄埔军校”,武钢绝大多数炉长都有过在一号高炉工作的经历。厂里摸索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也要在一号高炉先行试验。
今年77岁的王水枝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1969年开始,王水枝便在一号高炉工作,在炉子上一干就是一辈子。“算起来,从我退休离厂,也快20年了,但我还是时常会梦到炉子。”
据王水枝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号高炉还没有大修,冷却壁情况不好。有一年夏天,为了快速换风口,减少休风时间、恢复炉况,他和同事下班后自愿留在厂里加班。吃在炉子畔,睡在炉子旁,硬是干了一个多月才把炉子盘顺。“那时条件不好,大家开玩笑说,要是媳妇上炉子找爱人都找不到,只看到一张黑脸,一口白牙。”
“就是这么苦,大家的干劲却蛮足。这是毛主席来过的炉子啊,只能添光,不能丢脸。”谈到一号高炉,炼铁厂总技师杨波显得十分动情:“毫不夸张地说,一号高炉就是我们武钢人的根。”
工业遗址公园即将建成
2019年10月14日上午10时9分,伴随着最后一炉铁水成功出炉,服役长达61年的武钢一号高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永久退出生产。
当日,一些老职工闻讯而来,挤满了一号高炉主操控室。几代炼铁人的代表上到高炉,找到当年的岗位,与老伙计深情告别,合影留念。
从1958年9月13日第一炉铁水,到2019年10月14日最后一炉铁水,一共61年。武钢人动情地比喻,这13日和14日,预示着一生一世。
沿着斑驳的铁楼梯拾级而上,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一号高炉的东出铁口,地上的铁水沟已被填平。杨波告诉记者,当时第一炉铁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毛主席就站在护栏旁,鼓励工人们“高炉炼铁又炼人”。
从那以后的61年里,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逾半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5G时代,传统钢铁业转型升级,智慧、环保制造是方向。
如今,在紧临一号高炉的位置,一座现代化的炼铁集控中心已经建成,所有高炉都在此进行操控,实现“无人化”生产。一号高炉被作为工业遗产整体保存下来,当年毛泽东主席登临的炉台也将被复原。
2021年,武钢推进厂区景观提升综合整治,将一号高炉工业遗址作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原则,投入8000万元对一号高炉周边区域和高炉本体进行改造。届时,武钢一号高炉将以国家工业遗产的身份,为武钢员工和广大市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刘冬莉 余明程 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