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点:百货的尽头,不一定是社区商业
- 来源:联商专栏 熙领商业评论
- 时间:2022-07-22 15:48:27
出品/联商专栏
(资料图片)
撰文/熙领商业评论
从2019年开始,感觉城市更新和项目改造,成为了一个热点。特别是百货业的改造,需求非常大,记得19年我做了个城市更新的讲座,下面一大半全是百货行业的。
这几年也接触到了很多百货业的朋友,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百货怎么改社区商业?”我一般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改社区商业?“
之所以会问到这种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几年社区商业成了一个风口。特别是这三年,随着大型购物中心密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社区商业一方面市场空间较大,另一方面实操的难度相对小一些,所以成为了商业地产的新热点。
百货行业,近十年来,肯定是一个很不理想的行业,特别是近五年来,很多百货行业走下坡路,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有一些的运营情况尚可,但对未来的预期也比较悲观。
这中间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消费模式的改变,早期消费者去商业设施消费,一般都有比较强的目的性,比如去买鞋,买衣服,这种目的消费,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品牌越丰富越好。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购物已经不再是日常消费的主要驱动,当消费趋向复合化时,以综合业态为特征的购物中心就应运而生,并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是消费更加的细分,年轻一代一般都有较为喜好的品牌,只要能满足这个品牌框架就可以,不一定什么都要有,这样百货传统最大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是不是百货业态,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做这个结论为时尚早。这个问题上,最值得借鉴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
日本的购物中心无论是发展历史更早,发展水平也非常领先。1996年开业的博多水城,直到今天还是我们很多项目的学习案例。
但同时,日本也依然保留了大量的百货公司,而且经营情况大部分都非常优秀。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布局,目前日本经营状况好的百货公司,很大比例都是在核心商圈,或者次核心商圈,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是类似商圈的吸客能力非常强。另外这种商圈有丰富的商业业态,可以与百货业态形成良好的互补。
相反,开在郊区的百货,市场表现就不是太好,伊势丹今年就大量关闭了郊区门店,而代之以购物中心形式的商业。
第二个,日本的百货公司,不仅品牌极为丰富,性价比高,而且服务非常完善。记得七八年前,在东京考察的时候,百货公司就提供把买好的东西,直接送到家或酒店的服务,对于不愿意大包小包拎着的顾客非常友好。
从日本的例子来看,不能简单的说百货已经过时了,而是要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来分析。同样,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国内接触了几十个百货类改造,并深度参与了其中的十几个,最大的感觉就是:百货改造,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选择!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
第一种,是保留百货基因,进行内部升级。
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依然还保留的百货的主要特点,但在内部空间、内装风格以及业态品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整。
泰国有个discovery,就属于这一类的项目。
这个项目,位于曼谷最著名的暹罗商圈,早期也是一个百货,2016年重新改造开业后,迅速成为东南亚商业的标杆项目之一。
因为暹罗商圈是曼谷最核心的商圈,这个项目的改造后定位,介于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但更偏向于百货,概念是“泰国首家生活方式体验中心“。
Siam Discovery 将零售区域主题化,每一个区域/楼层售卖一类专属商品,将5000多个品牌进行融合,不进行品牌单独区域的划分。不仅打破了品牌带来的商品局限性,也利于消费者更快地进行商品组合选择,引领消费者从生活方式,而不是从品牌带来的自我定义的角度思考自身,是更加灵活的商业项目空间划分方式。
总体来看,Discovery在改造后,依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百货的特征,但从空间、商品组合以及品牌定位等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种模式,一般较为适用于核心商圈以及次核心商圈的一些商业,因为类似商圈内,客流大,辐射面广,零售作为租金回报最好的行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所以没有必要大规模的改建成其他的业态。
第二种,是主题化的调整改造。
就是调整项目的发展方向,选择某一细分市场,赋予项目一定的主题,这种形式下,很多项目改造后多为百货与购物中心的特征均有兼顾。
上海早期的改造项目百盛优客就是这样的例子,天山百盛是是个老牌百货,所处的天山商圈,也属于上海一个比较有名的二级商圈,百盛在改造中,没有走完全的购物中心这个方向,而是采用了城市奥莱和美食结合的方式。
这一策略在周边消费相对年轻化的天山区域,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再加上地铁枢纽站上盖的加成,在开业的第一年,就将营业额从原来的两亿左右,提升到了七亿。
这种主题性的模式,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早期的K11其实是这个方向,较新一些的由淮海路太平洋百货改造的新天地广场,走的是时尚女性的细分市场。
这种改造,一般更适合于有一定辐射能力,周边商业竞争也比较激烈的商圈,通过市场的细分化,以及项目的主题化,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三类,就是常说的百货的社区化改造。
因为一般来说,传统百货项目的体量都不是太大,大多数都在2-3万平米,大一些的有三四万平米,仅有个别的会到5万平米以上。
2-3万平米的体量,做综合性购物中心是肯定不够的,而改造成生活导向的社区商业,则在体量和业态配比上都更容易满足。
更主要的是,社区商业具备的消费稳定,运营持续性好的特点,也比较适合老旧百货的二次更新。
但这种改造,也是要特别注意细分市场与细节控制的,不是随便做点社区消费就可以,因为体量有限,还是要精准的找到最有可能消费的群体。
什么才是百货的改造方向?
老旧百货的改造方向,具体应该选择什么,最大的原则是:改造后的价值最大化!所谓价值最大化,就是怎样才能把一个项目,通过改造,实现最好的运营收益。
这中间涵盖了一下几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个,是区域的消费特征。
就像前面的案例,如果这个片区,属于比较核心的商圈,而且有很强的对外辐射能力,同时商业竞争又比较激烈,那么坚持以零售为主导,以餐饮娱乐为附属的形式,同时通过定位、品牌以及空间等的调整,来实现对区域其他商业的差异化,可能成功率更高一些。
但如果是一个居民聚集的生活区,又不属于非常热门的商圈,那么社区导向的商业,机会就更大。
第二个,是可持续的租金收入。
尽管这几年,一些休闲娱乐业态的可承受租金,已经有个大幅提升。但综合来看,目前零售业依然是商业地产的现金牛业态。社区型商业具有运营稳定,消费持续性好等特点,但在租金收益上,并不是非常高。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一定是选择收益更高的方向。
第三个,是看未来的趋势。
除了一些已经支撑不下去的百货外,还有一些百货改造,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改造后的营收,短期内提升很小,甚至没有提升!
这是个正常的现象,如前文所说,零售业一直都是租金贡献最好的业态。当把大量的零售业态,调整为其他生活业态后,短期内租金收益必然受到影响。
那么,确定改造的方向,就要考虑长期的趋势,有很多百货,虽然目前看着还可以,但营业额肉眼可见的下滑。
我们在2020-2022年参与过的多个项目改造中,都提出了一个观点:
项目是否处于下行空间,是选择战略方向的核心参考。
很多现阶段看着收益还可以的项目,拉到过去三到五年,曲线是明显的下行趋势的话,那么就一定要考虑是否做大的调整,否则等到整体收益探底后调整,可能已经晚了。
选择改造方向的方法
这里结合我们在2021年做的一个项目案例来说一下。
这个项目,在一个北方二线城市,当地最大的百货集团下面的一个传统百货类项目。这个项目不大,去掉超市也就不到两万平米的建筑面积,位于次核心商圈的外围,属于居民区比较集中的地方。
我们接触到这个项目时,其实项目的运营情况并不算很差,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营业额逐年呈下降趋势。我们接手后,主要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因为这个项目体量不大,核心商圈一般在1公里之内,我们对周边1.5公里内的三件事情进行了步行实地踏勘。包括商业竞争对手,所有的居住小区,以及其他城市配套,这一轮涉及的小区就超过100多个。
第二,在通过探勘取得初步了解后,选择了几个点位,进行了几百个问卷调研,包括外围及商业内场。并在定量调研得基础上,进行了几组每组8人的小组访谈,访谈对象是根据定量客群的调研结果选择的。
第三,对场内典型商户进行了系列访谈,主要了解运营情况,客户情况以及其他诉求等。
对于每项调研,我们都建立了一套分析模型,一共进行了几千次交差分析,最后发现了一些现象。
首先,是这个项目体量就这么大,周边商业也很发达,想在传统意义上,形成业态品牌优势非常难。但是周边有一批学历叫收入较高的居民都反应,其实现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经常要去大型购物中心,一是停车麻烦,而是人也比较多,宁愿选择一些距离近,环境好,呆着舒服,能吃能喝能逛的就可以。
这恰恰是周边最缺少的项目类型,就是所谓的精致型的的生活社交型商业。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作为的主要的方向,注重调性,注重空间,品牌满足某类客群诉求,价格不要太贵。
在业态上,原本作为主力现金牛的成熟女装,近两年表现很不好,在对客户进行了小组访谈后,发现原因是周边中年女性数量虽然不小,但一旦这些女性生育孩子以后,主要消费就迅速转移到子女身上,而自身消费变得非常注重性价比,网购与去奥莱之类成为消费主要方式。而少数收入高,性价比不敏感的,又会去市中心核心商圈购买。
这样项目原有的女装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那么是不是我们改做时尚点的年轻女装?这个也有问题,因为周边不到三公里就有大型的商圈,里面的各类时尚品牌非常全,而我们的项目受限于体量,很难在品牌上与它们进行竞争。
所以在女装上,一方面是适当降低女装比例,另一方面是我们采用休闲一些,年轻一些,穿着舒服的女装品牌,购买这类服装的女性,对品牌敏感度不高,随机性比较强。
男装基于类似的原理,表现还不如女装,本地男性穿正装的机会也非常少。我们建议干脆这点面积,就不要做男式正装了,而是增加一些运动品牌,覆盖男性消费就可以。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由于这个商场妈妈来的比较多,对于一些家居类的产品,需求明显,而且购买具备很强的随意性,例如内衣袜子,以及一些小型家纺类,这些在逛逛时很容易形成消费,所以建议增加此类品牌,后来证明这类业态表现确实比较好。
此外在餐饮,儿童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分析,最后给出了定位,业态品牌组合,空间风格与动线处理方式,以及租金的测算等。
这个项目调改后,效果还是不错的,虽然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招商一度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并没有完全达到定位的预期,还在不断的优化调整中,但从整体趋势看,提升的势头比较明显。
这个项目,非常符合我们对改造项目的几个认知:
要找准客群,做好细分,不要想着谁都喜欢,特别是小体量项目,是不可能做到全体系覆盖的。
不要动不动就想着爆款,大部分商业的改进是润物细无声的,在各个细节处,给你的生活带来变化,让你逐渐喜欢上它。
改造要结合实际,过于概念化和一味求新,不一定是商业方向,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品牌丰富度有限的情况下,要考虑方案的落地性。
算钱,算钱,算钱,从改造成本到未来收益,既不能急功近利,指望着上来就高额回报,也不能只顾新颖,不考虑持续的营利性,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平衡。
宇宙的尽头,可能是铁岭,但百货的尽头,不全是社区商业。
关键词: 社区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