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支持车网融合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与“绿电”加速融合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时间:2021-09-26 08:59:08
“电动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电力海绵’,一方面,电动汽车充电有弹性、行为可引导、规律可预测,具有很强的负荷调节优势;另一方面,随着V2G(车网互动)技术广泛应用,电动汽车可以向电网反向送电,具有巨大的可调度储能潜力。预计到2025年,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可调节负荷达3000万千瓦,占全世界用电的2%,储能资源有望超过1500亿千瓦时,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将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新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9月1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
随着电动汽车规模不断增长,其与能源互动、协同发展的势头正逐渐增强。
可促进新能源消纳、优化储能布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指出,要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组成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基础交叉关键技术,提升汽车及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力。“当前产业变革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电力、智能网联和低碳出行需求,要实现产业跨界协同发展,就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能源融合及车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融合,推动车路协同及车和网络产业融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看来,风电、光电是我国未来新型零碳电力系统的主力,而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的电池资源,可有效解决70%的风电、光电调节和储能问题。他同时强调,智能主动式充电桩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要优先建立,这将有利于带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充分开发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潜力。
“一辆家用汽车24小时停在停车场,如果将电能补给电网的话,可以减少大批储能电站建设。对用户而言,波谷充电、高峰时向电网补电既是社会责任,也能带来经济效益。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高效互动,并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提升清洁电力使用水平,提高电网调峰效率和安全应急响应能力。”万钢表示。
交通领域能源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接近30%。在辛保安看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不仅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升级,而且对于促进能源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在居住区充低谷电,在车联网平台充电比例达80%。”
需完善支持政策、标准等配套措施
“车和能双向互动的融合,意味着车辆不仅能吸收能源,还可以释放能源,并维持行驶所需的能量,这要求对车辆充电设施进行改造。”万钢指出。
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俊国认为,当前能源和交通融合应更多体现在电动化和电气化上,即在电动化和电气化融合的背景下,充电网络是能源与交通的结合点,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发展。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奚培锋坦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都是一些大城市,但这些城市本身供能或供电压力较大,如上海等大型城市电力供应依靠外来电,且峰谷差较大,因此,新能源汽车发展及充电需求将带来三方面问题:57-70%的负荷增长由新能源汽车充电所致;负荷峰值比进一步提高,以上海为例,目前平均峰谷差达2倍,一些特定季节的峰谷差可达3倍,这对城市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带来很大影响;局部配电网压力增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快充,导致局部配电网负荷快速增高,对此,如果只是简单增容的话,将难以保障投资的经济性和安全要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车网融合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将跨系统,涉及电力系统、交通系统、组建规划、生产制造系统,因此政府间的协同很重要,政策也要不断完善。此外,目前车网融合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定型,一旦锁定将很难更改,因为庞大的电力系统拥有众多的投资者和参与者。因此,车网融合技术方案的推进要慎重。
多部门支持车网融合等关键技术研发
在碳中和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的背景下,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成为趋势,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化的重要保障。
对于下一步如何推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应用,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表示,该局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充电设施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将包括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提升城乡充电保障能力、加强充电设施运行维护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设施和供用电服务、优化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内容。同时,鼓励行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序充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柔性充电、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先进充电技术研发,推进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融合发展,鼓励汽车企业研发具有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汽车,支持运营企业双向充放电桩建设,实现各个环节融合衔接。
同时,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支持车网互动研发和示范,突破车路云协同感知、智能充放电技术,助力能源互联网建设。
此外,万钢还表示,各方应把握全球低碳发展目标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规模。(杨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