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看点!昔日啤酒民族品牌,为何沦为外资囊中物?
- 来源:快刀财经 朱末
- 时间:2022-06-14 09:47:04
“啤酒、炸串、小龙虾,夏日三宝少不了”。
炎热的天气里,最惬意的解暑方式,莫过于下班之后,卸下所有包袱,大口喝下一杯冰镇啤酒,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冰凉的水分,清热解渴之余,还能抚慰烦躁之气。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月-11月,啤酒产量达到3327.47万千升,同比增长5.20%,我国已连续数十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国。
然而,鲜少有人注意到,如今市面上流行的很多啤酒,早已不是地道国货。无论是珠江啤酒、乌苏啤酒还是哈尔滨啤酒,名字虽很中式,实际却已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外资的囊中物。
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时,百威就收购了哈尔滨啤酒99.66%的股权。在此之后,百威又相继出资,将珠江啤酒、南昌啤酒、唐山啤酒等多个品牌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
同时期,另一家外资啤酒巨头嘉士伯也在大举进军中国啤酒产业。目前,嘉士伯已全股收购新疆乌苏啤酒,并于2020年年底完成了与重庆啤酒集团的资产重组交割。
让人揪心的是,在被外资收购后,部分区域性啤酒品牌如南昌啤酒、重庆山城啤酒已走上了下坡路——其在当地的市场份额迅速被百威、嘉士伯旗下产品所瓜分。
猛烈的冲击下,啤酒产业逐渐凋零。而外资却卖着“国产”的情怀,打着支持“本土”的旗号,赚得盆满钵满。
从曾经遍地开花,到如今江山易主,这些昔日的民族啤酒品牌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一城一啤”,国产啤酒的黄金时代
啤酒最早是以“舶来品”的身份进入中国,相较于历史悠久的中国白酒,存在时间仅有百余年。
1900年,来自俄罗斯的商人在哈尔滨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3年后,德国、英国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就在青岛合资创建了日耳曼啤酒公司,也就是现在的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厂建厂原貌
风气蔓延后,外资啤酒厂大行其道。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啤酒无法输入,事态才开始发生改变。
华商张延阁抓住填补空白的机会,集资20万银元,在能引来玉泉山水的广安门车站旁,创建了属于中国人的啤酒厂——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尚还是星星之火的中国啤酒业,由此开始燎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下,中国本土啤酒产业走上快车道。1985年,我国实施了“啤酒专项工程”,地方上筹款26亿,建设银行出资8亿,国家出资2000万美金用来购买先进的流水线设备,我国正式打开啤酒生产的大门。
创办啤酒厂的风潮很快风靡开来,短短几年内,地方啤酒的品牌就多达813家。上海有光明,重庆有山城,广东有珠江……“一城一啤”成了那个时代的独有现象。
因此,也诞生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了解各个地方,与其研究各种理论,不如尝遍世间啤酒,这才是真正的地理学。
到1993年,我国啤酒产量超过了被称为“啤酒阀门”的德国,仅次于美国。也是在这一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个月后,又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中国啤酒迈入新篇章。
青岛啤酒的上市,让已经在房产、超市、信托等领域建立雄厚基础的华润集团动了心,华润集团在1993年年底完成和沈阳雪花啤酒的签约,次年,华润雪花啤酒宣告成立。
与此同时,华润雪花又马不停蹄的在安徽、江苏、湖北、上海、大连、浙江、广东等地落地生根,完成了市场布局。
后来居上的燕京啤酒,也利用绝佳的时间窗口,通过兼并与并购的形式,建立起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及广西为中心的华南市场。
至此,国产啤酒江湖初见分晓。一方面,华润、燕京、青岛等头部品牌引领全国;另一方面,在地方区域市场,南昌啤酒、唐山啤酒、重庆山城啤酒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不可小觑。
格局的打破,在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早有意在中国啤酒市场分杯羹的外国啤酒,争相涌入。
可惜事与愿违,因为水土不服,外国啤酒销量平平。像德国的贝壳啤酒曾两次试图进入中国,却因不懂中国人的口味而草草离场。蓝带啤酒、朝日啤酒、银子弹啤酒、喜力啤酒等国际啤酒品牌,也是水花平平。
眼看国内啤酒市场繁荣蓬勃,不甘心的外国资本,酝酿起了一场更大的“谋划”。
02
外资大举收购,本土品牌纷纷沦陷
正面战行不通,就走迂回路线。
从台前退到幕后,外国资本开始以参股、收购本土啤酒企业的方式打入市场。随着国产啤酒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试图“坐收渔翁之利”的外国资本,终于找到了机会。
1997年,重庆啤酒成功在A股上市,眼见业绩蒸蒸日上,“飘”起来的重庆啤酒启动了多元化战略,出资1435万元收购生物公司进入疫苗行业。
欲速则不达。“乙肝疫苗”的热炒,虽然短暂拉升了重庆啤酒的股价,但也让重庆啤酒错过了啤酒主业的黄金发展期,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资料图片)
终于,重庆啤酒集团的疫苗业务,拖垮了整个企业,现金流吃紧。2003年,不堪重负的重庆啤酒集团受让5000万股国有股给当时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苏纽公司,交易金额为5.25亿元,大权渐渐旁落。
到2008年,时任重啤第二大股东的苏纽公司,被全球第三大酿酒商丹麦嘉士伯集团收购,嘉士伯取而代之,成为重啤股东。
这远不是嘉士伯的全部目的。成为股东后的嘉士伯一边对重庆啤酒开始股份增持之路,一边大举收购中国宁夏、西藏、兰州等地的啤酒厂,野心毕露。
2010年,嘉士伯再次以超20亿元的价格拿下12.25%的股份,加之其间接控制的子公司所持有的,嘉士伯以29.71%的股权,成为重庆啤酒第一大股东。这次股权转让,曾引起集团数百名工人的罢工抗议,却依然无法改变结局。
2011年12月,历时13年,重啤集团研制的乙肝疫苗临床实验被评估为无显著疗效,重庆啤酒股价从80元一路跌至20元,市值蒸发惨重;2013年,嘉士伯“适时出现”,斥资29.13亿元收购重啤1.46亿股,占总股本的30.29%,合计持有公司60%股权,成为重庆啤酒的绝对控股大股东。
重蹈覆辙的,还有名震一时的新疆乌苏啤酒。在占据新疆近七成的市场后,“膨胀”的乌苏啤酒便迫不及待地瞄准中亚市场,由于太过激进,导致其下了招“错棋”。
2003年,乌苏啤酒和四川蓝剑集团签署了50年合资经营协议,之后乌苏啤酒便交由蓝剑集团托管。没想到,因为蓝剑集团经营不善,乌苏啤酒反而深陷亏损泥潭,销量持续下滑。
难以为继后,2016年5月,嘉士伯趁势而入,收购了乌苏啤酒。除此之外,嘉士伯还收购了春城、大理、拉萨、新疆、黄河、山城、天目湖等将近20家啤酒品牌,旗下控股公司及联营公司遍布全国12个省份及地区。
与嘉士伯齐头并进的,还有百威英博集团。2002年,那时还叫作安海斯-布希的公司(百威英博的母公司)成为青岛啤酒战略投资者;2004年,安海斯-布希公司收购了知名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99.66%的股权;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相继收购了湖南白沙啤酒、湖北金龙泉啤酒。(金龙泉啤酒创始人被迫辞职)。
2008年,英博集团收购了拥有百威品牌的安海斯-布希,两家公司合并为百威英博。在合并之前,英博已入股了多家国产啤酒企业,如珠江啤酒、浙江金狮啤酒、湖北雪豹啤酒等。
最出名的一次,就是英博以58亿的价格收购了福建雪津啤酒,创下了外资对中国啤酒企业单笔收购的记录。之后,南昌啤酒、金士百啤酒、大雪啤酒等也没有逃过被英博猎取的命运。
至此,国内啤酒的大半壁江山,皆被外资渗透、染指,虽然产地还在中国,但实际的控制权和盈利润,已尽归外资所有。而外资种种商业运作的目的,并不像表面看得那般简单。
03
全方位打压,国产啤酒未来命运堪忧
一方面,外资过收购国内的本土品牌来扩大市场规模,压缩国产啤酒市场。比如,金士百被收购后,百威英博因此完成了对东北市场的布局,从而打通了东北的销售渠道。
如此一来,许多地方品牌的生存空间更加举步维艰,为了生路只能选择卖身。外资在吸收这些品牌后,既得到了市场,也进一步在品牌打造和提高产能上增强了实力。
从2014年起,中国啤酒市场连续20多年的增长戛然而止,至今仍未有好转迹象,昔日光芒不再。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8年时,尽管华润雪花占据了23.2%的国内市场,位居行业首位。但同期,百威、嘉士伯两大外资企业分别以16.2%、6.1%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五位。
另一方面,外资又将自己的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当消费者习惯于口味更醇厚、浓度更高的进口啤酒后,将不再购买国产啤酒,以此来彻底改变国人的消费心智,侵吞国内市场。
这并非危言耸听,嘉士伯在实现控股之后,就开始推动重庆啤酒工厂生产主推旗下的“乐堡、嘉士伯、凯旋1664”等高端啤酒,而山城啤酒、重庆啤酒等则被抑制发展。
据重庆啤酒2020年财报披露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以山城啤酒为核心的经济型业务板块的产量同比下降了8.11%,销量也同比下降了4.26%。跟巅峰时期相比,山城啤酒的销量足足下跌了85%,而这已经是山城啤酒产销量连续第6年出现下滑。
另外,重啤从2012年开始一直大规模裁员。截至2020年,总员工数足足裁掉了将近60%的人员。
但微妙的是,嘉士伯却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此前嘉士伯曾表示,中国市场增长很快,公司啤酒销量约占全球销量的10%,而中国占嘉士伯销量的50%左右。
重庆啤酒的境遇,不过是被收购的国产啤酒的缩影。太多国产啤酒在被收购后,都逐渐地被雪藏、替代、边缘化,直到销声匿迹。
有啤酒专家指出,外资至少控制了我国40%的生产规模和超过60%的高端啤酒市场。到目前为止,仅有燕京啤酒是中国大型啤酒集团中,唯一没有过外资背景且没有外资参股的国有控股企业。
事实上,不只是啤酒行业,外资对于民族品牌的收购,从来都不意味着“进步”,一连串的名字皆是前车之鉴:北冰洋汽水、三笑牙刷、小护士、乐百氏、丁家宜等。
而当产业主导权掌握在外资手里,中国本土品牌注定受制于人。相应地,中国消费者也只能面临卖方市场,结局可想而知。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别让“中国味”啤酒,在不久的将来,沦为一种看不见、买不到的“奢侈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