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双十一
- 来源:联商专栏 芥菜种
- 时间:2022-11-15 17:45:06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芥菜种
(资料图片)
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双十一买单
双十一到今年已经走过十四个年头,其鼎盛时期在电商时代的消费者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是,似乎它也越来越耽溺于存在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再也无法回到疫情前的狂欢热闹之中。如今戚戚然的景象,究竟是双十一的源头电商元气已尽,无法呼风唤雨了,还是消费者热情已尽,不愿再为双十一买单?
基本上,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在经济下行以及疫情的搅扰之下,人们的钱袋子已经勒紧了,非必须、必要之品,何苦花时间精力,还得配上金钱去凑这个单。“去旧换新”的刺激远不如“旧的用用也还不错”这般能安定人心。
另外,对于“囤货”的热情,也被“等有需要了再看后期活动”,“囤货”潮在经历了几波消费冲动之后,剩下的是:因为量太多,消耗囤积物品有心理负担,但过期了必定造成浪费,扔了又心疼,后悔买太多等等不良消费后续性心理体验。
从“剁手”到“收手”的根源
消费者经过十多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亲自上阵磨练,对于“剁手”还是“收手”,已经有了新的选择。从“宁滥勿缺”的非理性狂欢参与者,走到了今天自然选择“宁缺毋滥”的理性消费。这一过程,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并且也并非完全是消费者主动生发的结果。
它是在疫情管控、经济下行、消费经验三重影响下被动发生的结果。而且,一旦理性化消费“双十一”现象发生,对双十一的盛极而衰几乎是不可逆的。
但终归来说,至少可以说明,消费者对于双十一的理性,并非是双十一本身机体的原因:活动力度依旧不减、投屏广告依旧可以推广到每个人的眼球、配送速度较之以前可谓飞跃,商家也积极备货配合参与。
既是如此,那么,只能说时势对双十一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个客观因素也明显泛化至整个零售领域,无论线上寻索线下,还是线下试水线上,都很难扭转人们正慢慢进入保守消费的新阶段。
谨慎冷静的主力消费群
现阶段,都有哪些浮出水面的零售时势呢?例如,8090后主力消费群,算是最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这一辈明显背负生活压力的年轻人,他们面临高房租或高房贷、高饮食消费支出(过去吃一碗面不超过10块可以饱足,现在却已经2字头起底。)电子产品月费支出、以及频繁的交通费用支出——除非家中有父母接济,但也困囿于住的地方太小,对于物件开始细细思量后才买进,甚至最后也拖延作罢。
而有孩子的中青年家庭,也面临收入吃紧,而需要支出的项目却逐年增加的困境,比如:孩子的抚养费用、父母的养老费用,置换房车的费用,对于“非必要消费”自然也不再跟风,而采取了冷静态度。
被忽视的老年消费群
要说双十一当前最该挖掘的应当是老年消费群,他们有一定的闲钱,有足够的闲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只是老年人的线上消费习惯还没得到培养和普及。
目前中国老年人群体已达到2.5亿之多(早在201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就达到了2.54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用上网络,有的没有用上智能手机,对手机的概念依然停留在接打电话,更不要说下载app完全实现自主购物了。首先从子女的角度而言,他们也不一定希望老年人用上智能手机,花大量时间在上网消遣和购物,再者,他们也比较担心老年人容易被骗。
电商经济中老年消费群体的缺失,这对于电商的发展,似乎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也没有哪个电商平台愿意给老年人一人发一个智能手机,还给他们家中连上网络,只要求他们在相应的购物平台上每年消费诸如12笔即可,以此连续三年。这种亏本买卖,电商平台是不屑于去做的。尽管捣鼓已经会上网购物的“老油条们”,也不省油,而且多半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或者“左手倒右手”的效果。但在没有突破性办法的情况下,也就孜孜不倦地,企图靠让利活动来激活消费,一本正经地捣着存量市场。
结果,诸如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经历十多年之后,受众没有了激情,也使得平台和商家,渐渐失去了大促激情,正从一拍即合走向一拍两散。未来的双十一,如果没有老年人大军参与“救火”,很难再像以前一样红火起来。但话说回来,回归平稳和理性,安于当下,也是双十一发展过程中脱去狂热,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