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稻鱼共生” 稻香鱼肥好“丰”景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时间:2022-11-13 08:51:03

层层叠叠的梯田(青田县人民政府供图)


(资料图片)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丽水11月13日讯(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层层叠叠的梯田在半山腰“显山露水”,“稻鱼共生”的生态如画。近日,“两岸一家亲·丽台融合情”媒体采风活动走进了浙江丽水青田县。

1300多年前,农业主导着社会经济发展,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天然“劣势”,青田人创造出了“稻鱼共生系统”。

据了解,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一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经过千年的累积沉淀,青田形成了以“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这也让稻鱼成为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之一。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

走进“中国田鱼村”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仿佛走进鱼的世界,水塘农田星罗棋布,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不论水深水浅,都养殖田鱼。“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耕牛不用绳,四季无蚊蝇”构筑了龙现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所在地,方山乡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共存的原则,形成了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共富共享的稻鱼产业发展模式。”方山乡乡长李怡乐向记者介绍道,按照“五统一”标准连片种植稻鱼米,龙现村稻鱼种养面积495亩,全乡稻鱼种养面积4000余亩,田鱼亩产由40多斤提升至近百斤,田鱼和稻鱼米的价格翻了一番,核心保护区基本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李怡乐表示,近年来,在农遗保护、产业发展上,方山乡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党员+”模式,成立了稻鱼共生产业红色联盟,培育本士农创客。党员干部为村民传授种养经验,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全体农户共同致富。累计推出稻鱼米、田鱼、田鱼干等联盟产品11款,开发稻鱼系列文创产品20余件,仅2021年带动产业增收300余万元。

青田稻鱼共生发展模式助农增收(青田县人民政府供图)

方山乡是青田县积极发展稻鱼产业发展模式的缩影,多年来,青田县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稻鱼共生”成为一张本土文化名片,也成为青田打开“共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021年,全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5.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30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

在保持传统稻鱼品种和稻鱼共生技术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方山乡还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度假、康养、研学等新型业态,探索出了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与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

为讲好农遗中国故事,青田建立了全球首个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整个主体建筑结构以鱼的灵动形象为造型,与农遗产地内的山水林田村自然地融合,借景入室,内外照应,寓意着稻田养鱼,天人合一的传统农耕智慧。

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

据了解,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4057平方米,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步入馆内,包括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主展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厅、中国水稻文化厅等展厅,全面展示了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渊源、生态模式、农耕技艺和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了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青田县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2031年战略框架》,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具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通过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生共享共富’,探索出一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转化的‘青田方案’。”青田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青田县已连续4年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千年之恋•稻鱼共生系统”系列文化品牌获得中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文化品牌。“农遗探寻线”成功入选“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通过特色“鱼”家乐、吴记米坊、田鱼干烘坊、稻鱼米酿酒坊、田鱼干炒粉干主题乡愁馆、农遗研学营地等新兴业态培育和经营,走出了一条农业遗产价值实现的新路子,敲开了产业富民的幸福门。

关键词: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