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赣鄱 | 海归金融学子爱上乡土

  • 来源:江南都市报
  • 时间:2023-04-24 22:52:53

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电视剧给人们造成了很多固有印象,海归金融精英们的归属地就应该在国际大都市里,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亲近土地,热爱农村,把实现人生理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近日,学术专著《大数据背景下农户网络借贷的信任机制构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基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熹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出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在获得结项优秀的研究报告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是我省青年学者经济学和社会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金融赋能“三农”离不开学者的研究与探索


(相关资料图)

“85后”的女学者陈熹,先后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数字经济、社会资本、收入分配。她告诉记者,在调入南昌大学前,自己任职于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中心,从事小额信贷管理和服务工作多年,是这样的机缘让她走上了研究“三农”之路。

陈熹有着丰富的涉农政策性贷款工作经验,“小额担保贷款这类贴息的政策性贷款最初是借贷给下岗职工,帮助他们创业形成新的收入来源,但大批返乡农民工成为后来最主要受益群体”。陈熹一直关注和研究金融该怎样去支持“三农”发展,她于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这本专著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细致入微地对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形成的独特社会资本缓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进行解读,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我当时一边在人社厅工作一边读博,因此,博士论文和工作内容关联紧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农村这片土地开始产生了莫名的感情,我希望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

陈熹坦言,从金融的自身规律来说,确实它更符合城市,而农村金融在依靠政府推动的前提下,也需要学者去发现和研究金融与农村如何实现更好结合的规律。她的新著正是以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金融支农为问题导向,在进行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户线下和线上的双重社会资本构建信任机制,并设计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借贷评级指标和评价方法。

数字金融支农打破空间制约

2017年,当陈熹开始启动《大数据背景下农户网络借贷的信任机制构建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它在国内属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当时国家还在提打通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到2021年底全国已实现村村都通互联网了。”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数字乡村计划,陈熹认为,这项政策的宗旨是希望农民能在家门口赚钱,让生活更稳定,同时也可以让当地资源发挥最大效应。“数字金融应该更多地去服务农民、支持农村建设,它可以破除掉很多地理空间的制约。”研究中,陈熹制定和设计了调查问卷,她分别选取江西(中部)、浙江(东部)和广西(西部)等典型省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市),重点挑选其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背景的100个村落约2000个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和网络调查,最终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696份。其中包括近3年通过网贷平台借款的金额、来源和用途,农户对网络借贷认知和需求特征;农户大数据社会资本特征,包括电商平台的购买数据、社交平台的行为数据及在政府各部门的社会信息数据;农村互联网软硬件使用现状,包括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和投入使用情况、不同身份年龄的农户网络使用偏好特征等。

海归潜心“三农”研究,陈熹没有选择可以坐在书斋里研究的问题,而是带着她的团队北上南下东进西征,走访了许多乡村,用她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熹能坚持跟踪田野调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做了十余年,一直扎根在这个领域。她认为,做“三农”研究,脚上没有泥巴,心里没有农民,脑中没有理想和信念是做不好的。她说“没有哪个工作不辛苦,最大的动力是为自己热爱的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她坦言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做好调查研究,写好“三农”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朱晓晖



关键词: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