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输液消失之后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1-12-20 20:23:2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十年前,一生病,输一瓶液,是很多村医及村民的首选,那时,村卫生室内,村民输液的场景随处可见。
而如今,在郏县各个村卫生室内,“吊瓶”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种现象的改变,折射的是一种医疗观念的改变。
“主管部门、医生和患者三方要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方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疗习惯。”郏县卫健委主任张利恒说。
“吊瓶”戒掉了
2021年12月20日,正逢河南隆冬时节,吃完早饭,郏县茨芭镇吴西村村民许先生感觉胃不舒服,于是,跟妻子交代一声后,他出门赶到了村里的卫生室,找到村医何自奇。
“胃里不舒服,有点涨疼,扎一针吧。”许先生说。
55岁的许先生慢性胃炎已有多年,每次不舒服,他都会找到何自奇,要求来一针。
不过,这次,他口中的针是“针灸”,而十年前,他常说的针则是“输液”。
何自奇记得很清楚,十年前,在吴西村卫生室内,输液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20多个人。
“每张床上能坐两三个人,病情稍微重的躺床上,不重的坐床边。”何自奇说。
纵观这些输液的病人中,有些确实是病情所需,还有一些只是因为“输液可以让病好快点”这种观念使然。
有这种观念的,不仅仅是老百姓,不少村医也这么认为。
观念改变了
“后来也是不停学习,观念在一点点改变。”何自奇说,尤其是郏县紧密型医共体成立后,外出学习的机会更多,每隔一段时间,上面还会有专家下来传授各种经验。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几年前,每次遇到主动要输液的病人时,何自奇就开始了劝说模式。
与此同时,他还开始了中医学习。
针灸、推拿、火罐……在学习和实践中,何自奇发现,不少疾病,不用吃药即可治好,一次,一个28岁的小伙子拉肚子很厉害,非要输液,但是何自奇坚持给他针灸,很快,小伙子的病情得以控制。
许先生也是因为从针灸中体会到了好处,主动戒掉了“吊瓶”。
这种情况在郏县各个村卫生室随处可见。
在郏县茨芭镇许洼村卫生室,每天上午,两个房间的6张治疗床上基本被村民占满。他们有的在拔火罐、有的在推拿、有的在针灸。
“现在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不少年轻人来拔罐是防未病的。”卫生室负责人马京旭说。
马京旭家五代行医,自小就浸润在医学环境的他,对农村老百姓就医理念的变化感受最为深刻。
在他看来,这种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得益于政府对老百姓健康的关注,尤其是郏县紧密型医共体成立后,这种变化更加凸显。
张利恒介绍,郏县紧密型医共体成立后,在所有乡镇分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指导所有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打造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
关键词: 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