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质疑南京大屠杀,算什么学术自由?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1-12-17 15:16:28

□亦之

近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因在课堂上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不实而备受关注。国家公祭日刚过,集体记忆伤痛未消,这位大学教师却在课堂上说“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人没有数据支持”,在网上招致一片口诛笔伐。对此,校方立即给予其开除处分,宋庚一为她的信口开河付出了代价。

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在课堂或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的人被学生或网友举报之后,往往归之于“观点自由”“学术讨论”。这完全是对学术自由的曲解和误读。

首先,学术讨论的议题应该是有争议的事实或观点。尚无盖棺定论的问题,才有必要讨论和质疑,而对于那些早已板上钉钉的历史公案,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妄言是非,并不能拓展知识的边界,反而会造成思想混乱。就拿“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30万没有数据支持”的这一观点来说,在主犯之一谷寿夫的判决书上就清楚写到:“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铁证如山,不容置疑,哪有讨论的空间?

其次,学术讨论的范围更应该是学术会议,而非课堂。学术讨论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学者们可以在研讨会上唇枪舌剑,挤出知识的“水分”,进而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成熟认识,丰富人类的知识谱系。但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在掌握了稳定、正确、可靠的知识体系后,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学术共同体的讨论中来。如果混淆了学术研讨和知识传授的关系,把道听途说的奇谈怪论当知识来传播,就有点轻率和失当了。

再次,学术讨论的对象更应该是学术同侪,而不是大学生。平等是开展学术讨论的基础,这不仅包括讨论者的身份与地位,还包括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的权力极不对称。教师通常在单向输出,不仅拥有无可争议的表达权、评判权,还拥有稳定的逻辑体系和世界观、历史观。如果打着“学术讨论”的旗号在课堂上随意评议,甚至发表极端言论,这样的教学,容易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上出现偏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肩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不论哪项工作,都要筑牢思想“防线”,强化责任意识,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知识功底赢得学生,续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佳话。


总策划:董林 刘雅鸣

总统筹:张学文

执 行:李兵 夏远望 薛世君

编辑:陈鑫

制图:董阳果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学术 自由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