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我们记录社会,也陪伴时代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1-11-08 10:39:56

□薛世君

今天,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

初冬的上午寒风正起,但一股暖意已在朋友圈流淌。亲朋的问候、同行的致意,让这个不放假的节日,在骤冷的天气中平添一份温暖。

办公室的日子一如往常。有记者正拎包出门采访,有编辑正琢磨选题,有评论员正在讨论疫情的消息,身旁键盘敲击的声音熟悉而亲切,一天的忙碌已经开始。

此时此际倚座静想,记者之为记者,不在于一张记者证,而在于这份职业背后的社会责任,以及附着在责任之上的公共价值,在于其内化于心的操守理念和外显于行的专业实践。

时代的困厄与荣耀,社会的悲苦与喜乐,在我们的笔端留下斑驳印痕。读者的期待、群众的期盼,又让我们心头竖起清晰的航标。于是,我们诚惶诚恐摹画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兢兢业业耕耘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走进山川草木、人事物情,冀望于以自己的有限去呈现社会的丰富。

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在哪里。

但今年格外不同,一个突出感受是,我们不仅在见证、记录当下的社会,更在经历、参与、陪伴身处的时代。

今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从年初的疫情到夏天的暴雨洪灾,从正在进行的灾后重建到骤然又至的疫情,社会信息的密度和人生阅历的浓度陡然加大,整个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历经考验。

有一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7月20日晚上,河南日报夜班编辑中心的办公桌上,只亮着一盏台灯,几位编辑围着这一点光亮,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报纸正常出版。那天下午,报业大厦所在区域因暴雨积水双回路同时断电,网络中断、服务器瘫痪、采编软件停摆……在不遗余力报道灾情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为灾情所累。就这样靠着一部小型发电机,靠着那一份光亮,报纸完成了出版,记者编辑们完成了使命。

用每一个铅字定格重大事件,用每一幅照片、每一帧视频呈现社会百态,用每一份燃烧点亮奋进之旅,读者手上的一份报纸再寻常不过,却浸透着记者编辑们滚烫的初心和诚挚的情感。

就在今年,我看到过河南日报记者赵同增报道洪灾救援时被严重晒伤的“红胳膊”,看到过大河报记者吴国强在齐胸的洪水中一手举着相机一手录制视频,看到过好几名同事坐在推土机的翻斗里去采访灾区群众……

河南日报评论员于晴,7月21日下班途中陷入泥潭,焦急无助之际,一位好心大哥挺身施救,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了评论里。年初的疫情防控中,一些记者也曾居家隔离,以线上办公完成工作任务;暴雨洪灾中,很多同事的车辆同样被淹,灾情冷暖一样感同身受;近日的疫情防控中,很多同事第一时间送孩子做核酸检测……我们是记者,也是父母的儿女、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母。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见证着历史;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我们也在陪伴这个时代。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当全郑州人尤其是中小学师生们都在跟疫情搏斗,当远在百里之外的乡村正在忙于灾后重建,当写字楼的白领在讨论自己的tasks,我们也在竭诚记录这个时代的温暖与成长、进步与变革,并尽力奉上诚挚而公允的文字或镜头,追求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立冬已过,寒风呼啸,但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没有哪一阵寒风能够永寄凛冽,没有哪一场雾霾能够遮蔽暖阳。

心有阳光,必有远方。我们能做的,还有陪伴。

新闻在,我们就在。

关键词: 社会 时代 豫论场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