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径向对接,不一样的“太空之吻”意义大在哪里?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1-10-15 19:31:52

□于晴

10月16日0:23分,这是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由于亮点多,信息量大,还没发射,网络上就热议不断:女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站;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过春节;“太空第二课”安排了……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亮点,在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成为了第一个被提到的,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的不同之处。

空间站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其建设和运营是对综合科技能力的考验。其中,被称为“太空之吻”的空间交会对接无疑是最关键、最具挑战性的核心技术之一。此次载人飞行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体运行,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又一大突破,神舟十三号和天河核心舱的对接,也将创造历史。

为何这样说?此次飞船与空间站进行径向对接,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太空当中验证过的对接方式。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飞船和空间站对接,一般有两种方案:48小时完成对接或者快速对接。随着科技进步,目前世界范围都已掌握了快速对接方式,也就是绕地球四圈共6.5小时完成对接。此前的神舟十二号和天舟三号,都是采用水平对接方式,空间站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轨道运行,飞船与空间站处于轨道同样的水平面上,控制好距离速度实现对接,运动是比较稳定的。

而此次对接的难度在于,飞船从核心舱下方接近,在轨道高度上就有一个偏差。由于轨道高度的偏差,不同高度的速度也不一样,在径向对接的接近过程中,除了有速度位置的改变外,还要去控制速度方向上的角度。所以整个对接过程是高动态的,控制系统要实时去敏感核心舱的位置,并且实时进行控制。这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做出的解释。其实,在“神十二”回家前,它就进行了一项重要任务:进行绕飞和径向交会的试验。但那次实验只是先到节点舱的径向对接口下方来试一试,看看这个控制系统是不是能够正常工作。并且飞船在距离核心舱19米的停泊点就停下了,并没有把对接进行到最后一步。

犹记2011年11月3日,那是“空间交会对接”第一次广泛进入中国公众视野。当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先期发射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接近。两者的对接结构逐渐接触,之后再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步骤,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亿万观众通过直播画面,见证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精彩一幕。

从2011到2021;从水平到垂直的对接姿态改变;从在轨驻留1天到6个月……看似一小步,实则又是坚实的一大步。这不禁让人展开更遥远的回想: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载,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从北斗组网到奔月探火。就在14日,我们又实现了“去太阳看一看”的梦想,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中国航天一次次重大技术跨越,我们一次次在直播中看到的成功后的深情拥抱欢呼,都是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

外媒对中国航天事业曾这样报道: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新兴的太空文化精髓。中国航天人骨子里确实透着一股子自信和浪漫:以嫦娥和玉兔命名探月计划;以天问、祝融命名火星任务;悟空、墨子、天宫、羲和……这份自信与浪漫靠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更是一代代航天人为祖国托起的无数星辰。

在一次发射任务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是该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早已打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

航天员王亚平曾说:“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困难。”作为身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我们也应以航天人为榜样,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带着勇毅的浪漫与执着,奔赴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关键词: 太空 在哪里 意义 太空之吻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