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兵——河南优秀退役军人群像素描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1-10-15 10:16:59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李光辉

“若有战,召必回!”日前,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七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永远的兵——河南省第九届优秀退役军人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老兵誓言,铿锵有力!

一朝从戎,军魂永驻。2011年至今,181个先进个人、8个先进集体受到优秀退役军人年度人物评选表彰,并被省市分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状)。他们是我省数以万计退役军人的代表,虽然脱下军装,但赤子之心永在、报国之志不减,以军人的姿态,奋斗在最需要的地方,追求着不褪色的人生。

初心不变,一声号令集结一座钢铁长城

7月中旬,暴雨袭击中原。闻令而动,闻“汛”而动,一夜之间,成百上千退役军人奔赴一线,成为抗洪的“硬核力量”,用行动践行着“ 一‘声’到,一‘生’到”的诺言。

位于新乡的东孟姜女河上焦庄段突发管涌险情,群众生命财产危在旦夕。退役女兵王文雨和休假在家的丈夫、边防军人贾珂,把3岁大的儿子交由父母照顾,双双加入党员突击队,冲上危险大堤,奋战一夜,堵住险情。“一朝从军,终身是兵。人民有需,显我峥嵘。”面对称赞时,王文语说。

在洛阳街头,活跃着由一群老兵组成的老干部督导团。这个组建于1992年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75岁,他们走街串巷发现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倾听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为政府分忧、为居民解难。

本应颐养天年的老兵们为何选择奔波忙碌,团队代表袁海潮老人袒露初心:“我们全团83名老兵中,有44位已光荣在党50年,革命年代我们跟党打江山、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奋战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战争年代是国家民族的锋矢利刃,建设时期是守护群众的钢筋铁骨。“人民需要,就是价值。为人民服务,彰显荣光”,这样的初心深深刻入脑海、融入血液、历久弥坚。

血性不变,一副铁肩顶起一片蓝天

脱下军装,也就藏起了荣光,但浩然的正气、血性的担当褪不去、藏不住。

直到2018年7月登记退役军人信息时,许昌市人民检察院档案员孟宏伟的一等功臣事迹才被大家发现,1986年,在空军某部服役的他浴血勇擒持刀歹徒荣立个人一等功。从部队转业后,他又三次舍己救人,受到褒奖。这样一位老兵一直藏着他的“军功章”,在新岗位上兢兢业业,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还主动从副职领导岗位退回到“普通一兵”,为年轻人“让位”。

有名不为名,有利不图利,这就是军人。

30年前,军医郑玉海放弃转业到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沱沟村,当了一名村医,一干就是30年。

一天凌晨,天下着大雨,邻村一个刚出生俩月的婴儿高烧抽风,郑玉海头顶药箱,冒险游过涨溢的小河,使孩子得到救治。多少年,老伴心疼他起早摸黑,一顿安生饭吃不上,一顿囫囵觉没睡过,但郑玉海总是摆摆手:“我是一个兵,这点苦累算什么!”

在郑玉海的柜子里放着一摞摞欠条。写下这些欠条的多是困难家庭的病患,一到年底,这些欠条就会在他的手中化为灰烬。

有无数个像孟宏伟、郑玉海这样的退役军人,将一个老兵的热血担当化为了温暖守护,顶起一片蓝天,换来百姓盛赞。

军魂不变,一颗红心播撒一片种子

变换的是“战位”,不变的是忠诚。

2017年,焦作市老兵李伟伟筹措资金100余万元,跑遍全市收集革命军人战争遗物、纪念品,采访、整理故事资料20余万字,建起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红色主题展览馆,成为了红色精神的传播者。

“没有党和人民军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每次为前来参观的青少年讲解时,他都会重复这句话。受他的感召,一名因网瘾而辍学的学生来到这里参观后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后穿上了军装。

在济源示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的老兵李卫东带领一批退伍老兵,注册成立“济源市军魂退役军人公益服务中心”,先后开展国防教育、应急救援等服务100余次。今年清明节,他牵头主办“守护英烈·认亲祭扫——让烈士不再孤单”活动,济源烈士陵园447名长期无亲人祭扫的烈士和无名烈士被集体认领。

老兵们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誓言、对军装的眷恋,转化为“第二战场”上的冲锋姿态和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彰显着永不褪去的军人本色。

关键词: 永远 远的 河南 优秀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