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市险企营收净利双降 科技赋能成保险业改革重要内容

  • 来源:南方网
  • 时间:2021-05-19 13:54:23

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的年报已全部出炉,各大头部险企的盈利能力也浮出水面。受疫情和所得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20年上市险企的净利润出现负增长。2020年,上市险企共实现营业收入32557亿元,同比增长7.5%;归母净利润共2523亿元,同比下降7.4%。具体来看,平安、国寿、太保、人保、新华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31亿元(-4.2%)、503亿元(-13.8%)、246亿元(-11.38%)、201亿元(-10.4%)、143亿元(-1.8%),归母净利润增速均为负增长。

对此,平安证券研究所金融与金融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维逸表示,保险业的人海战术等诸多痛点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转型已成行业共识。近年来,随着头部险企率先改革,科技赋能已成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的技术创新主要应用于保险的运营、理赔、代理人培训等环节,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行业痛点都将有望得到解决。

代理人人海战术模式难以为继,脱落率高达60%

从去年各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上看,2020年上市险企寿险新单分化,NBV(新业务价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20年,上市险企共实现寿险新单保费4724亿元,同比下滑1.3%;寿险新业务价值共1411亿元,同比下滑19.7%。国寿、新华、太保、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分别为-0.6%、-6.1%、-27.5%、-34.7%。唯有人保寿险较去年同期实现5.6%正增长。

王维逸认为,去年上市险企营收净利双降,除了受疫情影响的因素,行业本身的诸多痛点也成为阻挠行业发展的“顽疾”。

首先从供给端来看,痛点有三方面:第一大痛点是过去寿险主要采取的是人海战术,代理人的门槛相对比较低,整体质量不高,在整体人口红利消失之下,保险代理人的这种人海战术模式难以为继。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代理人数量的增长也进入了瓶颈期。2014—2017年是代理人增速最快的三年。国务院发展中心数据显示,这三年里每年的平均增员率超过80%,而脱落率高达60%。王维逸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进大出的模式。2020年主要上市险企的人力规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第二大痛点是少数用户出现骗保的行为,这给保险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单一单地去识别这些保险欺诈行为成本很高;第三大痛点是各个险企在产品设计方面同质化比较严重,导致的结果就是保险公司为了打开销售空间,会给各个渠道投放大量费用,挤压了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

从需求端看,保险用户也面临诸多痛点。一是我国居民虽然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家庭的负债也比较高,尤其是房贷占据了很大比例,所以导致居民实际的可支配收入相对比较有限;二是过去少部分代理人有销售误导的行为,给整个代理人队伍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客户的投保手续比较繁琐,条款比较复杂,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这个条款理解起来难度大;此外,理赔难问题也一直困扰用户,很多保险产品在理赔的时候不够及时,无法满足投保人对现金流的实际需求,导致用户体验度不高。

王维逸称,上述痛点成为行业“顽疾”,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疫情影响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头部险企率先改革

保险行业连续3年低增长,2020年上市险企营收净利双降,在这样的形势下,转型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以平安为例,2018年平安就在负债端进行改革,太保在2019年也开始调整转型。去年平安、太保都在做代理人基本法的调整,就是要打破代理人收入不高、鱼龙混杂的局面,要把相对有限的资金更多投放到优质的代理人身上,让优秀的人才在这个平台上能赚到钱,有归属感。

针对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一些头部险企也开始尝试打通各种资源和渠道,除了提供保险产品,还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覆盖投保人的整个全生命周期。以平安人寿近日发布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为例,该计划发挥“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优势,匹配主力重疾产品,推出涵盖私人医生、私人教练、门诊预约及陪诊、术后护理、重疾专案管理等12项核心服务。

险企提供增值服务的意义在于,保险过去通常只有在理赔的时候才出现在客户生活里,而现在险企通过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模式,让客户健康有呵护、亚健康有督促、小病有陪护、慢病有照护、大病有专护。此举不仅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而且大幅拓宽上下游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助力险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险企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差异化经营,可以突破过去靠投入大量渠道费用来实现销售的瓶颈。”王维逸指出,从各个险企转型的大方向看,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代理人队伍的管理上实现“提质增效”,把过去的人海战术转为提升人均产能;第二个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保险主业的提升。

科技赋能全业务环节,未来科技投入将保持较高增速

近年来,大型险企加大科技投入、中小型险企借用技术服务商,赋能保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也带动中国保险科技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年国内险企科技投入约320亿元,同比增长19%。根据目前头部险企的战略部署,预计未来科技投入将保持较高增速。

其中,客户的精准画像是目前已落地的初步探索。保险公司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完成客户画像,可以设计开发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增强客户黏性,一方面提升获客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人力成本。

科技正在赋能保险行业提质增效:随着数据模型的构建,风险可被更好地识别和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则可有效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王维逸称,从2000年至今,中国的保险科技变革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保险科技逐渐从单纯的线上化销售进入到了中后端,如开拓获客渠道、优化核保理赔流程,甚至进入到代理人的招募和培训等一系列全保险业务环节。

金融科技赋能保险行业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提升风控识别能力。以人保为例,2019年“芯定损”车险智能定损识别率近90%、驾安配对财险供货综合减损率达13%,2019年理赔减损超过200亿元、同比多减损近20%。

王维逸称,科技对于保险行业的赋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技术创新主要应用于保险的运营、理赔、代理人培训等环节,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赋能,很多行业痛点都将有望得到解决。(谭冰梅)

关键词: 上市险企 营收净利 科技赋能 改革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