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之后,研究生评价应该怎样呢?

  • 来源:中国科学报
  • 时间:2020-03-17 09:46:45

同行评价须重视细节

创新成果究竟谁说了算?其实,很多人心中已有答案——同行评审。

然而,就过往的经历来看,即便是同行评审,也存在大量放水的现象。导师之间相互打招呼,学生论文多交于关系网中的熟人评审,所谓同行评审形同“走过场”。

“重视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同行评审须在细节上做到位。”周光礼说。

评审专家为什么放水,有时候与各高校下发的评审标准太过笼统有关。周光礼也曾参加论文评审,拿到手的评审标准一般是一张表格上罗列5条,第一问这篇论文有没有研究价值,第二问作者阅读的文献充不充分,第三问文章是否有学术性……“评审标准本身缺乏区分度,导致评审出来的结果也缺少区分度。”

即便严格执行匿名评审,也有新的问题。喻海良指出,如今的匿名评审多是这样操作——把论文发到另一所大学研究生办公室,委托对方进行匿名评审。

“有时候为了维护绝对公平,一旦匿名评审,论文反而到了非同行手中。”

对此,他建议,成立全国层面的专业委员会,把国内外与该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纳入统一的数据库。评审专家从专业委员会中随机抽取,从而避免“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

退一步说,最后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取消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假如论文尚在投稿状态,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不符合毕业要求?必须等论文发表了,才允许博士毕业?

在喻海良看来,真正的同行评审,应允许把投稿状态的论文一同交给评审专家。只要是评审专家认为有创新性、质量能过关的论文,就应当视作创新成果,而不一定非得要求见刊发表。

“一些论文本可以发在很好的期刊上,但因为这类期刊投稿周期长、退稿率高,学生为了毕业前发表,就随便找期刊发表。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学科的正常发展。”

预印本,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科研成果讲究先发表为王。考虑到期刊的发表周期,一些作者出于同行交流的目的,会在正式出版物发表之前,将成果公布在预印本上,再陆续寻找合适的期刊发表。

然而,预印本只是公开了成果,尚未进入同行评审环节。

“学生可将预印本寄给评委,进行同行评审。论文若有意义,评委认为值得发表,就可以视作‘等同发表’;论文若水平较差,评委认为缺少发表的价值,该文便不算数。”喻海良建议。

这样的评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的诚信与学术眼光。如果评委被公关,是否这套机制就失效了?

喻海良认为,实际上并不容易操作。“将来,高校要建立专业诚信库。评委认定为有发表价值的论文,最后没有期刊愿意刊登,评委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会被列入失信评价库中。”

同理,专利的授权、转化周期比论文更长。也有教育人士在网上建言,当下,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鼓励高校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未来,通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评估的学生专利,是否也可以认定其为创新成果?如最后没有实现转化或被同行认定为没有价值,也应该追究相关的评估责任。类似的新探索,或许是一条更艰难的路。

关键词: 破“五唯” 研究生评价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