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创新合作方案加快推进 区域创新格局成型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时间:2021-04-16 14:26:38
随着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加快打造各具特色区域创新高地。《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以科技部为主导的“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并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将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协同机制正在加速完善。其中,成渝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成渝为代表的中西部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东西部创新合作方案加快推进
科技部近日正式启动“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据记者了解,行动方案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明确整体思路、目标和要求,聚焦做好科技援疆、科技援藏、科技援青、科技入滇、科技支宁、科技兴蒙、海南开放合作、东西部科技合作信息共享等重点工作,健全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园区、产学研、人才技术等合作。
“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司日前组织召开视频座谈会,邀请部分省(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共同研讨制定行动方案的思路及工作安排。”科技部门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前期科技部已组织开展东西部科技合作调研工作,下一步将在各部门、各地方支持下,加快推进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已明确成为2021年科技部十一项重点工作之一。
受访专家认为,在“十四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开展新时期东西部科技合作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正日益显现。作为区域性创新高地,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期已启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革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成渝协作创新机制加强
今年2月25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制定成渝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支持布局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长江流域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建设川藏铁路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面向‘十四五’,重庆市将通过各项举措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力求形成‘三个形态’: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基本显现。”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21年重庆市将瞄准国家有需要、重庆有能力的领域,梳理一批创新清单,力争在集成电路、移动信息网络、新材料、智能制造、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
据了解,近年成渝区域科技协作创新正呈加快态势。此前,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签署《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协议提出,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一城”指西部科学城,“多园”指两地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和省级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形成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一独特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西部许多地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国防工业和重大装备所在地,创新资源富集。以四川、重庆为例,去年年初国家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望成为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又一个重要增长极。”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教授表示。
央地发力 区域创新格局成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4月1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深圳的统筹布局和建设力度,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计算等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化科研平台。
“北京、上海、广东科创中心引领地位凸显,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宁夏、贵州科技实力快速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未来各地方应按照科技部统一安排做好配合工作,把东西部科技合作融入到落实区域重大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中,与本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衔接起来,同部署同落实。”科技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钟源 吴燕霞)
随着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加快打造各具特色区域创新高地。《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以科技部为主导的“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并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将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协同机制正在加速完善。其中,成渝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成渝为代表的中西部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东西部创新合作方案加快推进
科技部近日正式启动“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据记者了解,行动方案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明确整体思路、目标和要求,聚焦做好科技援疆、科技援藏、科技援青、科技入滇、科技支宁、科技兴蒙、海南开放合作、东西部科技合作信息共享等重点工作,健全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园区、产学研、人才技术等合作。
“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司日前组织召开视频座谈会,邀请部分省(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共同研讨制定行动方案的思路及工作安排。”科技部门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前期科技部已组织开展东西部科技合作调研工作,下一步将在各部门、各地方支持下,加快推进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已明确成为2021年科技部十一项重点工作之一。
受访专家认为,在“十四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开展新时期东西部科技合作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正日益显现。作为区域性创新高地,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期已启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革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成渝协作创新机制加强
今年2月25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制定成渝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支持布局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长江流域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建设川藏铁路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面向‘十四五’,重庆市将通过各项举措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力求形成‘三个形态’: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基本显现。”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21年重庆市将瞄准国家有需要、重庆有能力的领域,梳理一批创新清单,力争在集成电路、移动信息网络、新材料、智能制造、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
据了解,近年成渝区域科技协作创新正呈加快态势。此前,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签署《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协议提出,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一城”指西部科学城,“多园”指两地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和省级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形成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一独特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西部许多地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国防工业和重大装备所在地,创新资源富集。以四川、重庆为例,去年年初国家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望成为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又一个重要增长极。”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教授表示。
央地发力 区域创新格局成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4月1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深圳的统筹布局和建设力度,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计算等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化科研平台。
“北京、上海、广东科创中心引领地位凸显,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宁夏、贵州科技实力快速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未来各地方应按照科技部统一安排做好配合工作,把东西部科技合作融入到落实区域重大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中,与本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衔接起来,同部署同落实。”科技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钟源 吴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