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超大型一流城市治理创新之路
- 来源:羊城晚报
- 时间:2022-05-13 16:24:20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源于物理工程学,其语义是“回复到原始状态”,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变后恢复至原状态的能力。此后,韧性理念从物理学概念移植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韧性研究从自然领域引入社会领域。城市韧性是指在灾害、危机等突发事件面前,城市凭自身力量快速调配资源恢复正常运转,并通过应灾学习而主动创新,实现灾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能力。城市韧性建设普遍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崭新范式。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一流的治理包括一流的韧性内核。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正积极探索超大型一流城市治理创新之路。面对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州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韧性城市建设面临现实困境掣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离国际一流标准尚有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发挥尚不够充分;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品质化水平仍待提升,“大城市病”问题亟待破解;应灾学习、灾后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存在短板等。按照既定目标,广州要在2025年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必须广纳善谏、广谋良策、广聚共识,在城市韧性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具体而言,就是从五个着力点上全面加强广州城市韧性建设,实现广州城市形象和品质的华丽刷新。
做强经济韧性建设。经济基础决定城市发展底气,没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蓝图再好都是空想。广州要扛起国家中心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首先要做强经济韧性建设,推进自身经济体量又好又快增长。这就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提升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实施重点产业链“1+X”“链长制”,推动形成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核心引擎。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期货产业,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抓好经济运行调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据测算,到2025年,广州作为一座经济体量达到3.5万亿元、科技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其经济韧性的威力与利好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福祉与蓬勃生机。
做优环境韧性建设。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绿地、公园和水体是城市之肺。广州要一以贯之做优环境韧性建设,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以“四个出新出彩”为抓手,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抓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乡土树种、古树名木保护,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
做新文化韧性建设。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总是充满着温度。广州有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市民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修养,这为广州千年文化古城焕发新活力提供深厚基础。广州有充足理由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擦亮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品牌,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为此,需赓续广州城市文脉,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以红色文化塑造时代之魂,以岭南文化汇聚湾区同心,以海丝文化增强开放优势,以创新文化激发城市活力,引领构建“一廊八区”文化发展空间格局。同时,着力提升文化事业及产业发展水平。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品质。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公共文化设施新地标。营造浓郁的文化气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与诗和远方相遇,找到情感共鸣与寄托。
做细公共韧性建设。“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共韧性是城市美好生活的保障。公共韧性建设,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建设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在民生建设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城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大卫生大健康,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高地;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做细公共韧性建设,以“小切口大变化”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让市民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做实制度韧性建设。现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风险社会,风险已内化为城市社会生活的常态化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重结果轻过程”的结果导向管理模式难以为继。韧性治理是渗透于城市社会治理全过程的、化解常态化风险挑战的制度治理。必须紧紧围绕管得住、管得好的目标,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拿出绣花功夫的细劲,使出打铁功夫的狠劲,让城市建管有章可循。敦促广州城市韧性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律化轨道,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持之以恒,把制度优势转化成广州城市治理效能优势,推动广州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久久为功方可滴水穿石,驰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