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种源“卡脖子” 种猪国产化难题如何解决

  • 来源: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 时间:2021-03-25 16:29:32

“二师兄”不仅因为其高身价引关注,“从哪来”“怎么养”也把猪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世界生猪生产和供应第一大国,在养猪这件事上,我们却被“卡脖子”了,原因是什么?

种源“卡脖子”

我国是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0年中国猪肉产量为41130千吨,供应量为42800千吨,总量比第二、三位的欧盟和美国加起来还多。但是这些生猪中,约90%是“洋猪”后代,有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进口种猪超过2万头。目前,我国种猪主要从法国、丹麦、英国、加拿大等国进口。

种猪是生猪的“芯片”。从祖代种猪(一元)杂交,得到能繁种猪(二元),能繁种猪再杂交得到商品猪(三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小林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大型的商业养殖场中外来的‘洋三元’居多。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行业内基本用‘洋三元’开展三元杂交,然后卖商品猪,而‘洋三元’的三个主要品种还处于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到,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种猪市场占有率从90%跌到只有2%。

最大的生产、供应国为何要从国外引进猪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王立贤对记者表示,地方品种种猪生长速度很慢,瘦肉率比较低,一般作为优质肉推向单独的市场销售。靠地方品种培育出来的猪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吃肉的量的需求,同时也因为生产效率比较低,如果不是单独销售的话,从成本上来说也是不划算的。

另外“洋三元”出栏快,除了在成本上更具优势,目前也更适应市场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王金全博士也对记者表示,国内饲养的猪品种多来自国外洋品种,生长速度快(六个月左右出栏),瘦肉率高,料肉比高,经济效益好。而与之相比,我国的本土地方品种的猪,饲养周期在七至十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生长速度较慢。

养猪成本越来越高

尽管采用国外引进品种培育出来的生猪更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算上养殖成本后并不划算。据统计,一头从国外引进的种猪均价为3万元,再加上运输费、隔离费等相关费用,每头猪的平均花费约4万元。

此外,生猪养殖是饲料玉米消费的第一大户,采用国外品种培育的猪也会加重饲料消耗上的压力。“国外品种的猪需要玉米、大豆等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满足其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而我国本土品种的猪可以饲喂多种来源的饲料原料,能够降低对玉米-豆粕型饲料粮的依赖。” 王金全说。

更重要的是,猪种难以保存和退化的问题,也是养殖行业引种后需要考虑的。不断地引种、培育、杂交,也令一些本土地方品种消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东表示,畜禽的种质资源是活体,不像农作物可以落地再生根,在混杂过程中,地方品种会逐渐消失,最后猪的品种越来越少,近亲繁殖、退化等问题也就会出现。

对于养猪产业链来说,当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选择占据上风。而对于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土猪种的延续才是关键。“种猪国产化”是摆在产业界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种猪国产化难题

目前,国内的种猪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王立贤表示,我们国家瘦肉型猪的大规模饲养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育种环境、组织、体系、技术较国外都有一定差距。而要发展,当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种猪,做好育种的基础工作。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今年两会提案中表示,当前的“猪芯片”问题上,“洋芯片”没有本土化,“土芯片”又低效濒危,“杜长大”等曾曾祖代种猪长期依靠进口,直接影响了我国在非洲猪瘟冲击后产能恢复过程的质量、速度和效益,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猪产业的发展。

引人关注的是,一些国产猪种正在消失。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特有的88种地方猪种里,约有85%的地方猪种的存栏数量急剧下降,其中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我国本土猪中,项城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这4个品种已经灭绝,而曾经被誉为“四川回锅肉标配”的成华猪在2013年的存栏量仅为100头左右。其他濒临灭绝的地方“明星猪”有金华猪、大花白猪、太湖猪、乌金猪等。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内生猪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国内育种效率低、育种新技术应用滞后,缺乏足够的技术投入、政策保障和专业人才支撑。

在种猪国产化进程中,除了国家政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的带头作用必不可少。“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和现实生产力接得最近的‘最后一公里’,在市场、产品对种子品种的要求上,企业更敏感。从育种组合、形成品种、保护、突破及进入市场变成生产力,都需要企业推动。但是目前与世界排名靠前的种业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规模和投入强度还有差距。” 王秀东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相关企业也在有意识地加大研发和创新,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根据全球生猪养殖企业的母猪存栏量,温氏集团、牧原集团在2020年全球猪肉优质生产商中位居前两位。除了在市场上占到量的优势,企业也试图突破“卡脖子”现状。

自主育种不会加重成本压力

猪肉的品质由基因决定,对企业来说,一头花费4万元的种猪真的能带来高利润吗?我国最大的自繁自养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目前已摆脱了对进口猪种的依赖。同时,对比行业财报数据,牧原股份以超过300亿元的净利润领跑业绩榜,比其余上市猪企净利润的总和还要多。据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自1999年开始布局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2020年为行业提供种猪64.3万头,出栏生猪1811万多头。2020年底牧原股份有群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近400万头,目前已经成立8家专业种猪育种公司。

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培育种猪方面,公司花费的投资多于引进种猪的十倍。牧原股份把国内好的种猪基因留下来,还要把国外好的种猪基因引进过来,致力于做更适合在国内环境下发展的种猪品种。牧原股份已经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公司的商品猪可以直接做繁育种猪使用,并且公司种猪和繁育猪、商品猪的肉质一样好。育种工作取得的性能改善可有效积累,并可以通过配套繁育传递给商品猪群,长久来看,企业不需要加大成本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牧原股份的生猪毛利率高于同行,该公司解释称,这与公司不对外采购仔猪、种猪有关。据了解,仔猪的单位成本远低于育肥后的商品猪的单位成本,种猪与仔猪的毛利率又高于育肥后的商品猪的毛利率。2019年及2020年1-9 月,该公司种猪、仔猪销售比例提升较大,拉低了公司生猪业务的单位成本。这导致该时间段,在我国生猪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的背景下,牧原股份的生猪业务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

生猪养殖行业的相关企业纷纷在育种方面“加速跑”。新希望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截至2020年底,公司种猪总存栏已达到216万头,其中父母代能繁超过100万头。预计2021年下半年,最晚到年底,父母代种猪全面实现公司自供。预计从2021年年中开始,公司不会再外购种猪。此外,天邦股份、温氏股份也公开表示,其种猪事业部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值得关注的是,培育国产猪种需要企业加大投入吗?在育种方面,成本控制会不会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在牧原股份看来,自主培育种猪比引种更节省成本。“因为疾病防控也是当前育种工作面临的一大困难。在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猪群健康是进行育种工作的基础。我国的饲养与疫病大环境与国外有差异,国外优秀种猪进入我国后,由于养猪生产中健康管理、环境管理等技术脱节,导致种猪基因潜能表达受限。通过长期选育,自主育种更适合在这个大环境下发展,不会对企业成本造成影响。”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说。

(马嘉)

关键词: 种源卡脖子 种猪国产化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