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归,才更利于大熊猫的野外生存和族群建立?
-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19-11-14 14:38:38
据江西省政府消息,计划在该省野外放归中国国宝大熊猫。如该计划实施成功,江西将成为四川之外,我国第二个实施大熊猫野外放归的省份。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约75%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种群密度四川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目前,我国野生大熊猫共有约33个孤立的小种群,由于栖息地趋于“碎片化”,种群间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因此大熊猫放归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解决手段。
作为大熊猫野外放归地,要符合哪些要求?怎样放归,才更利于大熊猫的野外生存和族群建立?
打破种群孤立、栖息地破碎 放归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解决手段
从1974年到2015年,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熊猫调查。从全国来看,到2015年,大熊猫分布区、栖息面积、自然保护区和种群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的部分山区。约75%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种群密度四川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据中国科学院2019年9月正式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1976年—2013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且更加破碎化。研究表明,从种群数量看,大熊猫从濒危调整为易危是合理的,但从栖息地的变化来看,结论并不完全成立。尽管2001年以来大熊猫栖息地有所恢复,但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比1988年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时面积要小,并且更加破碎,森林砍伐、人类侵蚀领地、修路以及农业活动共同导致了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成了极小的部分,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因素仍然严重。
目前,我国野生大熊猫共有约33个孤立的小种群,由于栖息地趋于“碎片化”,种群间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因此大熊猫放归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解决手段。“所谓放归是将大熊猫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加其种群数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放归。”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
目前,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的种群规模快速发展,育龄大熊猫占比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已经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我国实施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活动7次,放归野外9只成活7只。
调查“背景”、进行培训 最好选择潜在栖息地放归
“大熊猫野外放归,最好是放到‘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李永政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对比全国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第一次调查时,全国大熊猫分布的县有43个,第二次减少到34个,第三次上升到45个,到第四次调查时,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
从第三次调查情况看,大熊猫尤其喜欢针叶林。数据显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有四成是针叶林,大熊猫在针叶林生境中的相对丰富度也最高,这一比例高达63%。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博士张超研究发现,四川平武县小河沟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利用率最高的栖息地类型除针叶林外,还有针阔混交林,野生大熊猫集中生存的海拔高度范围为2300米至3300米;在春夏季,大熊猫对湿度需求约为80%,这与大熊猫生物学相对湿度需求基本一致。秋冬季大熊猫对湿度需求略低,全年湿度需求为40%—80%。土壤中的重金属也对大熊猫生境有明显影响,其中,铬的影响最大。当栖息地土壤中铬、汞和铅的含量值超过一定限值后,区内大熊猫偶遇率会下降为0。
魏辅文指出,选择遗传背景相似的大熊猫进行放归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如果遗传背景相差很大,可能会存在遗传间隔等问题。
此外,大熊猫放归自然前还要经过野化培训,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已先后分11批次对25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进行了野化培训,探索形成了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等技术,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
抚育竹子、造水塘 按需改善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
据调查,野生大熊猫进食时间,每天长达12—14小时,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年需要嫩竹和竹笋等约6500公斤。李永政说,调查发现,零星大熊猫(零散分布于保护区以外的野生大熊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尽快吃饱,其根源在于嫩竹分布太稀疏。成年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多时三四次。由于头大嘴宽脖子短,草丛里的涓涓细流,它们是无法饮用的,又不懂掘地找水,只能以较大水塘、水坑或溪流为饮水点。对于很多大熊猫来说,这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此外,雌性大熊猫因产仔,对洞穴要求很高,如今的野外,适合产仔的洞穴却非常少了。
魏辅文提出,想解决野外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的问题,除了放归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工修复的方式改善生活环境、修建栖息地走廊,加强孤立的大熊猫小种群之间的连通性,让大熊猫进行自然交流。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也明确提出,要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进行恢复改造。“参照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按需改善零星大熊猫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李永政说,在四川峨眉山与瓦屋山之间的原始森林里,大熊猫生活的海拔有苦竹、金竹、斑竹等15个竹子品种,而野生大熊猫只吃冷箭竹和细箭竹两个品种的竹笋和嫩竹。
李永政说,除人类和大熊猫外,小到松鼠、野鸡,大到野猪、黑熊都非常喜欢吃竹笋,每只野鸡每天约能啄食50—60根竹笋。因此,需要通过人工抚育竹林,提高竹笋产量,将竹笋分一半给村民,留一半给大熊猫;在林区构筑水坑、水塘,解决大熊猫远距离寻水喝水问题,为其进食节约时间;在林区构筑适合大熊猫产仔、过冬的洞穴;在林地边沿,引进蜜蜂放养项目,协助改善林区生态系统等。
他指出,遵循自然规律,针对大熊猫生活需求,建成适合它们生活的良好环境,相邻区域的大熊猫也会迁入该区域。打造优质放归地,还能促进野生大熊猫不断繁衍。(记者 李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