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头条丨【书画传习全国联动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张大千《浣溪行吟图》:是诗人与几代艺术家的唱和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时间:2022-08-17 18:59:48

川网传媒消息薪火相传,文脉永续。日前,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省少工委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正如火如荼举行。

当杜甫在浣花溪徘徊,心中惦念着家与国;当墨色在宣纸上晕染,齐白石描绘出晚年的豁达心境;当宋代的飞鸟越过富春江,我们回归到书画作品的原点。即日起,四川发布带你携手全国多家博物馆,走近精品珍藏,与名家来一场唯美的书画之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盛夏时分,走进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苍绿树木,风拂蝉鸣,处处诗词书画,只觉自然之美好,文化之脉勃勃涌动。

就在七十多年前,张大千画下浣花溪畔,竹叶萧萧,一高士背手作行吟状的情景。细看此画,行笔流畅,色调淡雅,浣花溪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这是张大千1945年所作的《杜陵浣溪行吟图轴》,目前收藏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此画从何而来?画右侧题:“宗镜方丈嘱画为写杜陵浣溪行吟图请正,乙酉十月大千居士张爰。”款下钤白文“张爰之印”、朱文“大千”方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宁介绍,此画为1955年草堂旧藏,是原草堂寺高僧收藏并传送给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一些游客可能不知,如今杜甫草堂的大雅堂,就是当年草堂寺的大雄宝殿。杜甫初到成都时,就在西郊的草堂寺居住,后才建茅屋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生活。这就是张大千创作浣溪行吟图的由来。

草堂寺是当年的成都名寺,千年古刹,1973年被划归草堂管理处管理。六十年代,当时文化局公园名胜科的干部林延年被调到杜甫纪念馆工作,负责搜集文物字画。因林早年就与草堂寺的僧人极其稔熟,这幅画就通过林的关系而转藏于杜甫纪念馆。

在陈宁看来,在草堂收藏的数万幅书画之中,此幅画为精品,“张大千画浣花溪,这是唯一一幅。”

1943年秋,张大千从敦煌返蓉。1945年,张大千的画风由早期轻巧转为郁郁葱葱、浓重华丽,但石涛的影响仍然在画中得以展现。《浣溪行吟图》则是印证。画中,溪水澄澈,竹子微斜,梅花绽放。杜甫遥望远方,似有些许落寞,浣花溪畔的美景与安逸的生活,未曾动摇杜甫心系国家、心怀百姓的精神追求。

陈宁分析,画中高士的造型仿佛就是石涛山水点景人物的翻版,但其线条的表现又有着从敦煌壁画而来的唐宋风韵。“画中的人是大千本人的精神寄托,是石涛的笔墨延续,更是诗人杜甫的精神再现。石涛的遗民经历、杜甫的颠沛流离与自身的坎坷经历在这作品上仿佛得到了共鸣,是诗人与几代艺术家的唱和。”

如这幅画一般的精品,杜甫草堂还藏有许多,但并未“养在深闺人未识”。因为传统书画对收藏环境的要求极高,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边做着日常的修复和保护,一边加大书画藏品在文创产品中的开发与应用。漫步于草堂里的文创馆,《浣溪行吟图》里的竹叶、溪水、高士在杯子、胶带、扇面等物品上得到呈现,游客可以轻松地“把文物带回家”。

传承远不止于此。为了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十年来,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的通识教育公益课堂──“草堂一课”带着“诗歌鉴赏”“诗意园林”“诗意书画”等课程走进了上百所学校。

迈过悠悠岁月,传统书画为当代人带来哪些美的启示和情怀激荡?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向昕表示,在听课的过程中,青少年们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滋养。“这种滋养是由内而外的,许多青少年由此养成了良好的综合人文素养。看见这种成长,我们是很欣慰的。”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潘阳薇)

关键词: 成都杜甫草堂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