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书画传习全国联动丨四川博物院】赵佶《腊梅双禽图》:山雀鸣于枝头 折枝花鸟画的自然之美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时间:2022-08-16 17:41:55
川网传媒消息薪火相传,文脉永续。日前,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省少工委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正如火如荼举行。
(资料图)
当杜甫在浣花溪徘徊,心中惦念着家与国;当墨色在宣纸上晕染,齐白石描绘出晚年的豁达心境;当宋代的飞鸟越过富春江,我们回归到书画作品的原点。即日起,四川发布带你携手全国多家博物馆,走近精品珍藏,与名家来一场唯美的书画之约。
1955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入驻了一位“新客人”──赵佶的《腊梅双禽图》,时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的冯汉骥邀请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王国源对这幅绘画开展鉴定。自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四川省博物馆陆续邀请启功、徐邦达、谢稚柳、刘久庵、杨仁恺等书画专家开展相关鉴定工作,确定这幅画为真迹。
《腊梅双禽图》为绢本,绘腊梅一枝穿插于柏叶间,两只山雀顾盼有情,鸣于枝头。画面右下角以“瘦金体”题“御笔”及“天下一人”签押,上钤“御书”葫芦形印一方。而折枝花卉自北宋后期以来自成格局,可为斗方、扇面、册页,最适宜个人赏玩、怡情悦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工整、细致且传神。
“第一眼就感觉到画面中的山雀十分传神,那种严冬刚刚过去,早春的感觉扑面而来。”2008年,四川博物院典藏部研究员胡蔚首次与这幅传世之作相遇。回忆起与这幅画相遇的一刻,胡蔚仍十分激动。“邓椿《画继》曾提到宋徽宗绘画‘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绢素,几欲活动’,就是说用赵佶绘画用生漆去点睛,就好像个小黑豆一样,无比生动形象。”
胡蔚介绍,这幅画上的花是否为腊梅,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宋代的花鸟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写生,我们对比了桃花、梅花、腊梅的很多图片,发现画中的花不像是腊梅,因为腊梅是重瓣而非单瓣。”
在采访现场,胡蔚展示了自己从花园中摘回的几片叶子。“可以看到腊梅(腊梅科)和桃花的叶子形状较为相似,比较修长;梅花(蔷薇科)的叶子则较圆;但是腊梅花的花瓣呈圆形且为重瓣,画中之花为单瓣,椭圆形,因此一定不是腊梅。它也不似其它单瓣梅花,梅花花瓣为圆形。画中花、叶的形态都更接近桃花,枝干隐隐透出一些嫩红色,干上有叶子。”
多次对比之后,胡蔚认为这幅画中的花为桃花的可能性更大。“学中国画时,老师在教我们画桃花时让我们一定要画叶子,而画梅花就不能画叶子,因为梅花是先开花后长叶,与自然规律相符。”胡蔚认为:“这表现的是严冬方逝,春天悄然来临之际,桃花初开一朵,始发出一片新叶的景象。”
作为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腊梅双禽图》具有哪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呢?“首先宋画很珍贵,凡是宋代的画流传到现在,基本上都为国家一级文物,而这幅画为绢画,保存至今更不容易。”在胡蔚看来,“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绢比纸难保存,这幅画能够流传到现在还能如此完好,本身就是个奇迹;再加上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擅丹青的皇帝赵佶的作品,更是弥足珍贵。
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徽宗画多代笔。早在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中就有关于宋徽宗代笔画的记载:“独丹青以上皇(赵佶)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入内供奉,代御染写,是以无闻焉尔”。“而无论这幅画是宋画院高手的代笔还是徽宗亲笔所画,我们都能领略到宋代画院的高超技巧,以及当时流行的写真画风。”胡蔚说,宋画院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峰,而《腊梅双禽图》作为宋画院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历史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据统计,目前四川博物院有6000余件(套)书画藏品,为常设书画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自四川博物院新馆开馆以来,就长期展出张大千的书画作品,观众也十分喜欢,这也让我们在策展中更加关注公众对于书画的观赏需求。”胡蔚介绍,此外巴蜀书画展勾勒了巴蜀地区的书画发展脉络,让更多书画藏品得以与观众见面。
在胡蔚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最终还需落实到实践。“如果仅仅只是让年轻人去看作品、去学理论,他会觉得枯燥。必须要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看法,在鉴赏时方知其中的甘苦与门道。”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 刘茜)
关键词: 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