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焦点!【书画传习全国联动丨浙江省博物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中国山水画巅峰之作 “传奇”在何处?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时间:2022-08-16 17:47:23

川网传媒消息薪火相传,文脉永续。日前,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省少工委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正如火如荼举行。


(相关资料图)

当杜甫在浣花溪徘徊,心中惦念着家与国;当墨色在宣纸上晕染,齐白石描绘出晚年的豁达心境;当宋代的飞鸟越过富春江,我们回归到书画作品的原点。即日起,四川发布带你携手全国多家博物馆,走近精品珍藏,与名家来一场唯美的书画之约。

在美术界,有一幅画地位极高,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它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笔下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此幅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主要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而其流传过程也充满“传奇”意味。如今,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后段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这幅传世名画到底经历了什么?

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馆员谢佳玲介绍,此幅画是黄公望79岁时,为好友无用师(郑樗)所绘,前后用了近三、四年,不紧不慢地画成。当时无用师担心黄公望画画到一半,别人觉得好就拿走,所以画未完成之时,就让黄公望在画上题上了自己的名字。可见黄公望在当时的名望。

“到了明清,黄公望的画更是被后代当作经典来学习。因为元代山水画呈现出巨大的变化,黄公望相当于开拓了元代以后山水画一个新的风气。”谢佳玲列举,当时喜欢《富春山居图》的人非常之多,如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董其昌等,都前后收藏了这幅画,最终几经易手,在清顺治年间被吴洪裕所得。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故事也由此惊心动魄开启。得到此画后,吴洪裕珍爱至极,在临终之时叫子孙将画投于火盆用以殉葬,但好在其侄子眼疾手快,将画从火盆中救了出来。画虽然被救下来,却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后经重新装裱,几经周折,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

为什么这幅《富春山居图》流传至今,被称之为稀世国宝?从名家的赞誉之中,我们也能或知一二。

《富春山居图》纵约33厘米,横近7米,咫尺之间,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跃然于纸上。董其昌曾赞此画,“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画得好。”黄公望出生在宋末元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黄公望还在中年时受人牵连入狱。

谢佳玲解读,“他的前半生有种无力感,晚年对人生对名利或者说是生命意义的思考有所改变,于是寄情山水。晚年在浙江桐庐富春一带饱览山川之美,终日与山水为友,把人世间的际遇都释然在山水中,每一段烟云、每一段山水,都是他对于人生的思考,都是他内心的真实流露。不刻意雕琢 ,随收随放,随浓随淡,都是天然的样子。画卷里的农夫、钓滩、山舍、树木、小舟等写的都是他的心境。”

“此时的他整体思想偏向道家,崇尚自然,注重返璞归真。因此《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透露着平淡豁然,呈现出中国传统的山水观、宇宙观──在山水中安顿自己的心,完善自己的人生。”谢佳玲解释道,就是说人褪去了外表等浮华之物后,最终还是要回到本心,从本心出发去看待这个世界,是内求的。

如今的观众要怎么去理解这样的精神和理念?谢佳玲表示,无论是传世书画,还是历史器物,这些都是人类历史长河里存留下来的珍贵“片段”。“当更多的观众、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藏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追溯历史,自然而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己、觉察自己。”

“观众到博物馆参观,来看《富春山居图》陈列,其实也是近距离接触并了解黄公望和元代山水画的很好的机会,更是拉近了自己与历史的距离。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可以了解历史,了解了历史与过去也能使自己更好地走向未来。”谢佳玲表示。

(四川发布客户端 记者 刘茜 潘阳薇)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