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要闻: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布“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 赋予药用植物专属“身份证”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时间:2022-07-03 05:49:11

成都中医药大学“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发布会暨研究联盟成立仪式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7月2日讯(记者 陈淋)7月1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发布“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并成立研究联盟,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引领中药研究走向生命科学研究最前沿,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开一扇窗,破译濒危药用植物的遗传密码,揭秘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本质,让药用植物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破译药物遗传密码


(资料图片)

“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正式开启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中药的认知从早期的经验积累逐渐过度到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识别、化学物质鉴定、药理分析等基础应用研究,但对传统中药植物的基因资源认识十分薄弱,这将制约我国中药植物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药用植物模式物种体系建立等的研究。”成都中医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道出计划实施的背景。

实际上,早在2010年,陈士林教授及其团队便提出了“本草基因组计划”,针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典型次生代谢途径的药用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后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包含人参、灵芝、黄花蒿、紫苏、菊花、黄连、丹参、卷柏、红豆杉等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基因组序列,并针对不同基因组的复杂程度制定从头组装作业策略,能够快速、高效完成批量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处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在药用途径解析、中药合成生物学和药用植物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据悉,本草基因组的实施,即是通过解读传统药物的生物学机制,获取基因组和基因遗传信息,对基因功能开展研究和开发来解决中药研究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陈士林详细阐释:其中包括建立用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研究的药用模式生物体系,通过合成生物学生产重要的天然药物或新药原料,利用基因组辅助育种培育中草药优良品种,开发用于鉴别中药材混伪品的分子标记,揭示药材道地性的生物学本质,建立本草数据库保护珍贵的药用植物基因资源,以及研究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中药体内代谢和药效影响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士林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完成千种药用植物基因组组装,构建国际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大科学联盟,建立中国在国际药用植物基因组领域的引领地位;建立药用植物模式研究体系,推动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合成、调控和运输的研究;建立千种药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推动药用植物基因安全列为国家战略安全;构建千种药用植物活体资源圃和种子库;推动高品质草药新品种选育和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

顶配团队

67家高校科研院所+103个院士专家研究团队参与

“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拥有顶配专家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国医科院药植所、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 67家单位,张伯礼、陈晓亚、杨焕明、周宏灏、赵国屏、郑永齐、吕爱平、陈士林等院士专家103个研究团队参与其中。

发布“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始终致力于中药资源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介绍,“十三五”期间,学校建成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目前正在推动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藏的完整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大科学装置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汇聚智慧、共结联盟,余曙光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强强联合下,这个计划不仅会为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合成生物学以及濒危药用植物就地保护及迁地保护的发展提供研究支撑,更将助推药用植物和中药领域与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深入融合,实现医药研究领域的跨越式融通与发展。

会上,陈士林教授介绍团队预期成果:1000个以上草药基因组图谱;1000个以上草药优良品种;100篇以上高水平研究论文;100项可推广发明专利;培养500名以上高技术人才。

张伯礼院士指出,开展本草基因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种质种源研究和保护具有战略意义。他对实施该计划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名正言顺”开展本草基因研究工作,尽快向世界卫生组织等相关机构做好登记;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技术规范,按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第三是开展队伍培训,在吸纳更广泛力量加入的同时做好研究条件一致性评估;四是坚持边研究边转化,根据获取遗传基因信息重新划分道地药材分布,加强濒危药材的辅助培育;五是申请国家申请重大专项计划,推动该计划纳入国家的研究规划和项目体系。张伯礼强调,中医人要增强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科技原创主动性,推动中药走向国际。

(图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基因组计划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