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突破4万亿 居全国城市首位
- 来源:第一财经
- 时间:2022-01-20 15:14:43
2021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增长8.1%。
除了关注上海GDP规模创下新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他们还更关注GDP之外的一些指标,尤其是反映质量、效率、结构、动能的指标。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后,我们的增长逻辑和之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已经不同,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说。
他们更关注哪些指标?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关注比较多的指标是:财政/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GDP,研发(R&D)在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结构分布。”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说。
何万篷解释说,财政/GDP体现的是经济活动和治理的总体效率。固定资产投资/GDP体现的是驱动力量,表明区域增长来自于投资驱动,还是升级到了创新驱动。而R&D的结构分布,则体现区域未来动能的均衡性。
“有的城市R&D过于集中在传统科研机构,有的城市过于集中在极少数几家头部企业。上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国企民企和外企的研发投入方面,都比较均衡。”何万篷说。
2021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12%左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要依靠市场主体,所以要看上海诞生了多少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关注高端制造业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GDP占比等指标。
2021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实现产值3255亿元、增长18.3%。上海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接近12%。“几个指标都超过全国平均,说明上海已经有了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领先增长。”李迅雷说。
权衡则表示,要关注经济密度,包括人均GDP、亩均产出、投入产出效率、科研浓度高度等指标。在他看来,相对于总量、规模,人均、地均类的指标更能体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功能能级提升、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的过程。”权衡说,这一过程会带来上海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的提升空间。一旦实现这几方面的提升,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将得到空前释放,既带来增长的速度,也带来增长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2021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影响经济增长有三个方面因素,第一个是劳动力,是人力资本。第二个是固定资本。第三个叫全要素生产率,或者说科技进步。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会越来越高。
上海经济布局正在调整
“全国未动,上海先动,稳健行动。”何万篷说,上海是全国经济稳定的压舱石,越是外部动荡、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上海的作用越是明显。同时,上海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先行先试者。
引领高质量增长的要求,上海怎么动?
“大到大科学装置的投资建设,小到对音乐剧、脱口秀等文创业态的包容鼓励。有些是顺周期的,有些是跨周期、逆周期的。”在何万篷看来,近几年上海的经济调节和布局变化很大,相继提出了强化“四大功能”、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发展“五型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五个新城全面发力等。
“变化大很正常,变化不大就不是上海了。”何万篷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上海的这些变化,对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将发挥重大的牵引作用。
以变应变、主动作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近年来上海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出现变化。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标,要求“十三五”力争保持在25%左右。
“十四五”规划中,上海一方面把主要指标从25个减少为20个,常住人口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5个指标不再作为主要指标。一方面新增了9个指标,占20个主要指标总数的45%。
新增指标包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显然,意在突出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
数据显示,2021年,同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左右,增长15%左右。全国这一数字为7.5件。
同时,工业经济密度稳步提高,全年产业园区地均工业产值82亿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7.9%;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地均产出超过180亿元/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120%。
而上海制造业用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2%,五大高载能行业下降7.2%。
承载国家战略,引领动能转换
指标变化的背后,是谋划未来经济增长思路的变化。张军表示,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上海需要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济活动。“上海坐拥多个国家战略,这也给了上海更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机会。”
近年来,上海承担了多个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包括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内的三大任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博会、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
权衡表示,上海能够承接多个国家战略,是因为自身具备充分的改革试点条件,也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战略也给了上海高质量更多的动力。
“上海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多个国家战略叠加,地方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或者优势没有这么强。”权衡说,只有把国家战略承担好,上海才容易形成地方发展的战略优势。
权衡说,国家战略带动形成的高水平的改革、高标准的开放、高质量的创新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高标准引领,是上海未来发展战略优势。
比如,通过高水平的改革,上海可以建设高标准的要素市场,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通过高标准的开放,上海可以从自贸试验区到临港新片区再到浦东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打造中,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
何万篷说,超大城市经济体系演进的目标,一定是锚定“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连接全国,链接全球,争取在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率先构建”,同时和新格局相匹配,面向未来,定义未来。
“定义未来,就是两力两权——影响力、竞争力,话语权、定价权。”何万篷说。
更进一步,国家战略如何转化成地方发展的动力?
权衡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支撑,这些国家战略也正在推动上海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上海正在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先进制造业要构建“3+6”(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得益于2018年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要求,特斯拉落户上海。2021年,投产两年的上海超级工厂完成了484130辆交付,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1.7%,实现了超千亿元的产值,也带动产业链上企业的快速增长。
得益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全球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70%,生产性服务业预计同比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62%。税收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30%。作为上海全市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临港新片区显示了引领区、新片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放大效应。
敲下高质量增长起飞的“密码”
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新动能。
“新旧动能的转换,重要的不是旧动能如何让出来,而是新动能的主体发展壮大。如果未来10年上海能够诞生一大批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新旧动能的转换就非常成功。”张军说,上海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大环境。
何万篷认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一在于动能齐全,包括开放经济、消费社会、科技创新、多元文化、智慧治理等。二在于场景完备,包括大场景,新场景,高级场景,复杂场景,多跨场景。
这些优势与上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政策体系、营商环境、人才优势结合,吸引了企业进一步集聚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上海共有市场主体318.97万户,比上年增长9.2%。其中,企业267.4万户,比上年增长10.8%;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07.4户,位居全国第一。
2021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其中,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0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57家。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保持全国首位。
2021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至2021年底,上海市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31家、外资研发中心506家。累计认定民营企总部388家。
企业的集聚,推动上海新动能的持续增强。2021年,三大先导产业加快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以生物医药为例,我国首发的两个细胞治疗(CAR-T)类产品,全都诞生在上海;上海获批的1类国产创新药达8个,创下历年新高(2019年5个,2020年1个);有12项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占全国总数1/5,居全国第一。
“声光电射手五大产品线上,我们都做到了行业领先。”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艾为电子,688798.SH)副总裁乔永庆说。
由于政策支持、产业投入增加、大基金配套不断扩大,再加上国产替代的机遇,新兴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2021年8月16日,艾为电子科创板上市。作为消费电子模拟芯片龙头,艾为电子2018~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3.95%,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4.38亿元。2020年出货32亿颗。2021年前三季度,艾维电子营收16.61亿元。
对标国外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达19%的TI(德州仪器)2020年营收为108.86亿美元,是艾为电子的50倍。
“TI有10万个物料,我们目前只有600多颗。”不过,乔永庆说,因为跟本土客户交流非常频繁,更容易获得一手的需求信息,且开发节奏要比TI快得多,因此对于追赶甚至超越TI也很有信心。2025年,艾为电子要形成3322(手机,物联网、汽车芯片、工业芯片)的格局。
为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上海已在制定新赛道布局方案,尤其要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领域发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智能终端进行支持和培育。
以绿色低碳赛道产业为例,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1773亿元、增长1.9倍;新能源582亿元、增长16.1%;节能环保940亿元、增长8.8%。
2022年是上海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之年。权衡认为,目前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在加强中,2、3年内优势会更明显。
张军则表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上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优势,通过做强市场主体,让它们来整合这些条件优势,就能带动上海的高质量发展起飞。”(胥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