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帮派”之争,安徽人善做早餐,江西人统治网红蛋糕!

  • 来源:职业餐饮网 王春玲
  • 时间:2022-04-08 11:42:15

你知道吗?

中国80%的民营医疗市场被福建莆田统治;

快递三巨头都来自浙江桐庐;

全球50%假发出口量归功于河南许昌;

汉服复兴的起点,不是西安,不是南京,而是山东曹县

……

传帮带的“老乡经济”像一张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一样,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事实上,餐饮行业的发展、品类兴起,也是老乡经济催熟的表现,很多头部餐企、上市企业竟然都出自一个个小县城。

今天,职餐小编就来为大家揭秘一下,那些隐秘的餐饮帮派,看如何从讨生活到一个产业链的进化。

哈尔滨宾县:

一碗麻辣烫,生出杨国福、张亮两大双雄!

前不久,杨国福麻辣烫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不少人感叹:一人一碗麻辣烫,竟然吃出了个IPO。

招股说明书显示,疫情之下,杨国福实现了逆势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共计11.63亿元。

截至2021年9月末,杨国福共有5783家门店,和另一家巨头张亮麻辣烫的门店数不相上下,这两大麻辣烫巨头的门店数加起来超过了1.1万家,跟肯德基和麦当劳两家加起来在中国的门店数差不多。

你可能还不知道,杨国福和张亮这两巨头虽然竞争激烈,但其实同根同源,他们都出自哈尔滨宾县, 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

杨国福把麻辣烫带入宾县并进行改良,从而以宾县为原点开启全国扩张之路。

不但如此,还有其他一些你可能没听过的麻辣烫品牌,什么汆悦麻辣烫、马玉涛麻辣烫、鸿兴源麻辣烫,都来自哈尔滨宾县,而且多多少少都和杨国福沾亲带故。

粗略统计,开店数量排名前10的麻辣烫品牌中,来自哈尔滨宾县的就占了5家,可见一斑,从一个小生意,变成了大产业。

安徽江镇镇:

中国馒头之乡,一个小镇诞生出一个早餐IPO!

说起巴比馒头,很多餐饮人都不会吝啬赞美其的词汇,不仅是因为它卖包子手握3000多家门店,更因为它是在疫情之下,成为早餐业态第一个上市的餐饮企业。

创始人刘会平,用现在时髦点的词汇来形容是地地道道的“小镇青年”,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这座小镇上一共有3万多人口,却有1万多人在全国做着与馒头打交道的生意,因此它也被冠以中国馒头之乡。

这样的经商氛围让初中就辍学的刘会平,勇敢地选择去大城市闯一闯,一路讨生活从借钱开店,到稳扎稳打得到上海市场的认可,最终成为小镇里第一个成功上市的早餐企业,他用实践证明了360行,行行出状元。

如今在江镇镇还有千万个“刘会平”,为了馒头事业前仆后继。

此外,安徽人善于做早餐,全国早餐店里都有安徽人的身影。在离刘会平出生地100多公里开外的望江县,是全国快餐行业效率王,在北京开出140家直营门店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的家乡,凭借骨子里的勤奋,和安徽人做早餐血统,南城香俨然已经成为北京老百姓的早餐厨房。

江西资溪县、鹰潭市:

统治中国网红点心,这里走出鲍师傅、泸溪河!

“一个冷知识:糕点店大部分都是江西人开的。”

或许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1974年,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在江西资溪县出生,这个抚州市最小的小县城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面包之乡”。

全县13万人口的资溪,有4万多人都从事面包经营,从这个小县城开出了8000多家面包店星棋罗布地镶嵌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

鲍才胜从很小开始就在面包店里帮家人忙,长大后也毫不意外地从事了烘焙行业。

2004年,鲍才胜和妻子来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成为了夫妻二人创业鲍师傅的福地,他开创的一款新品肉松小贝很快风靡,打响京城第一枪。

2017年,他又转战上海的人民广场,小小的门店前队伍一直排到了地铁站的出口处,那个时候的上海,有点地位的人才能收到别人送你的正版鲍师傅的肉松小贝。

另一位和鲍才胜经历类似的是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他同样来自江西的一座糕点之乡——鹰潭。

鹰潭也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称号“糕点之乡”,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地区,几乎都可以找到鹰潭人开设的烘焙店。

据统计,鹰潭糕点大军约有10万人,在全国开设了2万多家直营店、分店、加盟店,每年可以创造近300亿元的产值。

2013年,黄进师从“詹记”后,在南京注册了品牌“泸溪河”。这是他的家乡鹰潭的一条河流。

如今,泸溪河的全国门店已经超过200家,甚至有“北有稻香村,南有泸溪河”的名声。

重庆开州:

让成都小吃遍地开花,高峰期京城3000门店齐开!

如果你生活过90年代的北京,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感到亲切,基本在每个十字路口、每个学校旁边都有一家既卖盖饭、又卖炒菜、烤鱼的成都小吃店。

每家店都是一个万花筒,几百个产品都同时出现在一个店里,光盖饭就有几十种。

虽然叫做成都小吃,但实际上在90年代,最早将成都小吃带到外地的是重庆开州人,当时整个开州有接近160万人口,主要经济收入依托于农业,为了谋生很多青壮年就去到一些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很快他们发现一到中午饭点周边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每个工地基本上都如此。

一来二去一些脑子灵光的人,就动起了卖盒饭的心思,当时热度最高的成都小吃无疑成了售卖的首选,没想到反而比打工赚得多,于是看到有人靠售卖成都小吃发家后,越来越多的开州人涌入到做成都小吃的大潮中。

渝是乎酸菜鱼创始人王勇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开州的老乡们一起一路向北,先是到离重庆最近的宜昌,然后又从宜昌来到了襄樊,再到徐州,再从徐州辗转到了西安,后兵分为三股力量,一少部分留在了西安当地,一少部分去了青岛,一大批又继续北上选择首都北京作为落脚点,高峰时期在北京3000家成都小吃店齐开。

尽管现在,成都小吃门店已不见踪影,但重庆开州人有转做小吃、酸菜鱼、烤鱼,依然在餐饮赛道里发光发热。

青海化隆县

兰州拉面的“幕后”推手,5个人里2个做拉面

中国有几万家兰州牛肉面馆,大部分都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化隆人。

1984年,一个名叫韩录的化隆人,在拉萨街头开出第一家“兰州牛肉面”,到今天,12万化隆人组成的拉面大军,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小城市全面开花。

可是为啥不叫“化隆拉面”呢?

这还要从一段历史说起,距离兰州250公里的青海化隆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大家只有出外打工,才能求得温饱,于是大批的化隆人出外开面馆了,而最早把兰州拉面做到外地的化隆人,最开始就是在兰州的面馆里当学徒,化隆人之所以打兰州拉面的牌子,是因为兰州比青海地域名头更响。

为什么兰州人没能把兰州拉面做出去呢?问题出在汤料上。

正宗的兰州拉面,汤料是秘制的,祖传秘方,一开连锁势必会外传,所以大多兰州人开的兰州拉面,都以失败告终。

化隆人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根据市场接受度,弄出了最简单最受欢迎的汤料配方,而且容易学容易复制,开店速度如雨后春笋。

现在青海化隆县靠一碗拉面让十多万化隆人甩掉贫困的帽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拉面产业大县,每5个化隆人,就有2人做拉面,创造了“拉面经济”的奇迹。

阜阳牛庄乡

中国的高端日料,都被安徽大师傅拿捏了

如今,动辄2000元人均的omakase中餐日作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网红们探店的流量密码。

尽管争议不断,但并没有阻止人们窥探的欲望。

omakase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拜托”,是日本一种特色的料理,通俗点讲,就是把吃什么的问题拜托给厨师了,当天有什么菜做什么菜,没有食谱,客人也不点单,厨师尽情即兴发挥。

以头灶为代表的上海一批餐厅,采用的就是omakase方式,菜单全部由厨师安排,不过做菜的过程,客人也能看到,而主角厨师正是咱们安徽阜阳牛庄乡的大师傅们。

日料在上世纪90年代才进入中国市场,一开始只是在领事馆、星级酒店出现,慢慢面向大众。据统计,2020年我国日料门店数已超过了八千万,市场规模达到2000多亿。但市场的日料品牌,大部分是中国本土的。

起初,牛庄乡有几个头脑敏锐的人,最先捕捉到日料的商机,到日本学习了omakase,之后就在上海开日料店,掘到第一桶金。之后越来越多的牛庄人加入了日料市场,店面就从上海遍及全国,牛庄乡的大师傅们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中国日料界的顶梁柱。

职业餐饮网小结:

一个品类的繁荣,是靠一代代人开疆扩土,前赴后继。

无论是麻辣烫、馒头、兰州拉面、成都小吃,它们最开始都是为了打破贫困生活,为了讨生活而背井离乡;一人出息以后进行“传帮带”,让一个品类成为某一地区的产业,这是一门有根可寻的生意,也是餐饮之火可以传承的关键。

您还知道哪些餐饮传帮带经济呢?欢迎您在我们的留言区过过招。

关键词: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