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探索城市“呼吸之道”——“绿博会”发布《中部崛起海绵城市建设论坛长沙倡议》
- 来源:华声在线
- 时间:2023-07-31 06:37:53
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韵霞
记者 黄婷婷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10年,未来如何更好地探索城市“呼吸之道”?
(资料图片)
7月29日,第四届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举行“海绵城市十年:中部崛起海绵城市建设论坛”,发布《中部崛起海绵城市建设论坛长沙倡议》。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一味烧钱”
10年来,不少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缺乏、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引发类似“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烧钱的事”等观点。
“双碳”目标下,海绵城市的低碳减排效益愈加显现。“以北京某片区为例,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每提高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将平均减少约0.2万吨。”论坛上,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俊奇说,“若放弃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的绿色转型、韧性提升、宜居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一味烧钱。”山西省长治市住建局总工程师孙维全认为。根据市民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雨洪源头进行布局,减少建设方的投资成本。“花小钱办大事”,才是海绵城市建设最优解。
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也是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海绵所所长佘年的观点。他参与改造的江苏省镇江市朝阳门小区,绿化地区改造空间较小。最终,采用在地砖之间留出缝隙、以碎石填充的方案,发生内涝时,仍能保持每小时600毫米的渗透率。佘年说,这项改造可以让小区8年“透水不堵”,使用的波纹砖每平方米造价仅80元。
湖南建设海绵城市也需个性化定制。株洲清水塘片区重金属污染严重,面临着土壤污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并行的世界性难题。株洲市住建局局长何安国介绍,株洲以雨污分流为重点,全域打造海绵城市,动态消除易涝点,实现污涝同治。
中部城市携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0年来,中部地区先后有20个城市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示范行列,30多个市(区)成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持续向好发展,但仍面临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法制保障、科技与人才支撑、投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挑战。
论坛上发布“长沙倡议”呼吁,中部地区城市以系统性思维处理长江和黄河的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与乡村的开发问题;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探索水资产、碳汇资产的市场化途径;发展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打破地域壁垒,服务当地并辐射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如何破解?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俊奇认为,应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顶层设计,建立雨水多功能调蓄设施和低风险行泄通道,选择适宜技术,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李俊奇提出,可以探索设立雨水排放许可和收取雨水排放费。“有许可就会有约束,有收费就会有激励。”他认为,如此做法不仅能改变政府包揽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建设的运维方式,还能推动开发商在建设中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下半场,需要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双库专家、博士满莉建议,建立动态演化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同时以财政贴息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市场、绿色保险制度,建立绿色担保机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