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都有同一类人

  • 来源:壹点灵
  • 时间:2023-08-20 02:57:26

前段时间我探望了我的大姑。

她跟我诉苦:

“我这人命就是苦,一个人把孩子带大。本以为老来能享点福,结果孩子成了白眼狼!”


(相关资料图)

我有点困惑,悄悄问表妹,怎么回事?结果表妹叙述了故事的另一面:

父母离婚后,母亲总是自怨自艾,跟她说父亲如何辜负了她,自己养大她又有多辛苦。

所以她一直很愧疚,大学毕业后按照母亲的意愿,成为一名老师。

图片来源:pexel

然而工作了两年,她无法适应,决定辞职,没想到母亲怒了:

“你辞职了,我怎么办?你是要看到我不得安生才高兴是吧?”

表妹崩溃地对我说:

听完同一故事的两个版本,我突然明白了大姑不幸福的根源:

虽然确实经历了一些悲惨的事,但更有杀伤力的是她始终将自己当成“受害者”。

01

有毒的受害三角模型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形象。

每次和儿子发生矛盾,就搬出她口中不负责任的前夫,一切不愉快的结果,都能归因到当初前夫“抛弃”了他们母子俩上面。

她的潜台词就是:“我是受害者,你怎么能指责我?”

这也是受害者叙事出现的原因:一个人如果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Ta就能很轻松地解释自己人生中一些难堪的状况。

比如离婚,承认自己没有经营好婚姻是很难的,但如果说成“一切都是对方的错”,在心态上就会好受很多,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

但受害者叙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受害者角色的建立,必须要有他人的“配合”。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过一个描述人际互动的三角模型,即“卡普曼戏剧三角”,分别对应三种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图片来源:pexel

几乎所有破坏性的人际关系,都有这样一个戏剧三角存在。“受害者”为了强化自己的受害特性,必须要塑造出一个“加害者”。

因此在他们口中,自己过得不幸福,就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

因为三观不合离婚,到他们口中就变成被“抛弃”;孩子追寻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看来就成了“忤逆”、“不孝”。

而要维系这样的关系,又会催生出“拯救者”的角色。受害者会用楚楚可怜的形象,来对第三者发出信号:我很惨,你要拯救我。

比如在单亲家庭中,一方会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将伴侣描述成加害者,把孩子当成拯救者,然后很多令人窒息的语录就出现了: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很多时候选择默默忍受,但如果某一天不忍了,做出了父母期待以外的行为,就会成为父母口中新的“加害者”。

父母会寻找其他“拯救者”,比如亲戚朋友,诉说孩子的不懂事,然后期待对方帮忙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在“受害者”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戏剧化的。

图片来源:pexel

总有人想害自己,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不如意,在Ta眼里成了惊涛骇浪,还必须要有个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这样的人不仅自己过得不幸福,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身心俱疲。

02

责任者三角,把人拉出迷障

有过不幸经历的人,就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吗?

不久前我又拜访了一位姨妈,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姨妈早年的遭遇和大姑非常像,都是单亲妈妈。但她没有切断和前夫的联系,儿子一放假就找父亲玩,直到成年后,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保持得不错。

我问姨妈:“你不会觉得心理不平衡吗?”

姨妈听完之后就笑了:“我没能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庭,他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怎么还能干涉那么多?”

我突然明白了大姑和姨妈之间的差距,不在于际遇,而在于看待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

作者李文超、徐秋秋在《幸福的真相》一书中,在受害者三角以外,提出责任者三角的模型。

图片来源:pexel

比如同样是单亲家庭,姨妈就将自己当成责任者而非受害者,她独自拉扯孩子,没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反而觉得应当承担起让孩子幸福的责任。

面对前夫,她自然不满,但也认为,两个人离婚,自己有也一部分责任。

正是因为姨妈的担当,孩子才能在单亲家庭中,依然获得充分的滋养,最终形成健康而自由的人格。

和上一个模型相比,新模型里没有别人 “害”了我,而是我承担起了自己那部分责任。

而一旦没了 “受害者”,自然也没了加害者,拯救者。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对他人过多干涉。关系清清爽爽,幸福也水到渠成。

03

如何从受害者变成责任者?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陷入受害者叙事。

比如:

确实,有时候把责任甩出去会让我们心理上好受很多。

图片来源:pexel

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一旦你开始产生别人迫害在自己,而自己很无力时,就需要警惕了。

这个时候,你也许已经陷入了受害者叙事。

不要担心,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就可以让改变发生:

1)改变认知

受害者会给人制造“我是个好人”的幻觉,可以让我们从“我搞砸了”的挫败感抽离出来。

很多人为了汲取这种感受,会反复地使用受害者叙事。

但这样做却是得不偿失的。

因为我们也在无意中削弱自己的力量,无力改变我们的人生。

短期的感觉良好与长期的幸福,孰轻孰重?

这是我们需要考量的部分。

2)从受害者到力量者

前文提到,受害者叙事是为了汲取一种:“我很好,我很无辜”的感受。

那么我们找到更健康的途径,来获取:“我很好”的感受。

比如,可以多做一些,有自我效能感的事情。

图片来源:pexel

从积极的结果与外在反馈中,去获取“我真不错”的感受。

这时候,你的反馈与评价是更有现实基础的,而不是基于扭曲现实的叙事。

3)责任者叙事

受害者叙事往往是:

我老公没钱,我真是倒霉透了,跟着过这种苦日子。

而责任者叙事,则更凸出个人的责任,叙事也就自然变了:

我选择的这个老公,确实没什么钱,可是和他在一起,实在是很开心。

没钱我也认了。再说了,钱嘛,我自己挣好了,挣不到,那就怪自己咯。

有没有发现,一旦凸出了我的行动,我们就不会只盯着一件事的坏处,也会看到这件事的好处,视角更加全面。

图片来源:pexel

同时,也会相应地看到自己的力量。

因此,当你陷入受害者叙事时,不妨试着凸出一下个人的责任,重新叙事一下。

多次练习后,你自然也会变成一个有力量的责任者。

写在最后

生活就像拔河,受害者的生活是自己拉着一边的绳子,而其他人拉另一边,哪怕生活无事,也会精疲力尽。

而责任者的生活是与他人站一边,共同对抗生活的惊涛骇浪,再难的坎,也会在安然度过。

所以,就让我们抛开“受害者”的身份,用更广阔的心,去迎接更广阔的世界吧。

图片来源:pexel

关键词:

精彩推送

祝孩子健康成长的诗句
双创 2023/08/20
ecopia是什么牌子的轮胎
港股 2023/08/20
你们还有钱加仓吗?
动漫 2023/08/20
千山万水 就爱天水
家电 2023/08/20
三星5880(5820三星)
趣资讯 2023/08/20
吉林省将迎大范围降雨
电影 2023/08/20
开封大学分数线2017?
收藏 2023/08/20

资讯播报

姜先惠|七绝十二首
服务 2023/08/20
蓝珍珠鳉(关于蓝珍珠鳉简述)
应用程序 2023/08/20
严防滥用人脸识别技术
机器 2023/08/20
徐州乐园有哪些项目?
集线器 2023/08/20
6种疾病最适合看中医
评论 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