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先,助力一泓清水向北流——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3-08-15 00:21:52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重点地区和重要输水通道,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济宁段)由东南向西北沿南四湖、梁济运河纵贯济宁,过境长度约198公里,尤其是南四湖,承泄苏鲁豫皖四省3.17万平方公里的来水,直接入湖河道达53条。
济宁市兖州区龙湖湿地。
“多年来,为了保障干线的水质,济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九仙山、龙湾湖、越峰等30余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确保一泓清水向北流。”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水土保持技术科科长张永华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治山保水,可见青山绿水
8月9日,记者站在嘉祥县纸坊镇的钻石山山脚下,看到满山遍野的皂角、银杏等树木郁郁葱葱,紫薇、扶芳藤等灌木繁花似锦,与山脚下花海、龙泉湖上下呼应,层次分明,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山林水湖草融合景观。可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景观,在2017年前只是寸草不生、滴水未有、石坑遍地的荒山。
“炮声耳边响,粉尘漫天飞”。多年来,被誉为“中国石雕之乡”的嘉祥县南部山区农民“靠山吃山”乱采滥伐,生态严重失衡,环境日益恶化。从2010年开始,嘉祥县全面开展封山禁采、植树育林、矿山修复等措施,累计拆除石灰窑97座,绿化荒山72座,封山育林6.2万亩,植树造林1000多万株,实施了关山小流域、钻石山小流域等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平方公里。
“钻石山小流域工程在实施之初,首先要解决土和水的问题。因为钻石山是采石区,也是贫水区,所以利用废弃的采石坑建造拦水坝,汇集流域的雨水,形成了61.2亩水面面积、9.88万立方米储水的龙泉湖。同时,植入40万立方米的土覆盖荒山,并种植耐寒、耐旱的北方植物,5年时间,实现了由荒山向青山的转变。”嘉祥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金海说。
同样,位于兖州区大安镇的龙湖湿地昔日是一片荒野滩涂、墓地众多,肆意种植的庄稼与杂草共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借助龙湖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之机,在泗河滩地内建设湿地稳定塘、人工潜流池和表流池等,与泗河主河床自然生态和堤外生态林融为一体。
“我们通过加高培厚两岸堤防,把泗河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建设泗河堤顶路、景区道路等,使得河道堤坝的交通更便捷;考虑到行洪安全,在生态修复时种植以低矮的灌木为主,搭配桃树、梨树,兼顾景观效果;沿河建设1840亩生态林带,发展苗木、园林,培植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兖州区水务局局长宫祥德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7平方公里,建设塘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800余座,探索形成了山丘区连片治理、小流域“生态+”、扶持民营等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济宁模式”。
污水治理,截断入河污染
走进金乡县鱼山街道隋韩楼村,记者看到村庄道路平整、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坑塘边的凉亭里,正在悠闲休憩的村民与周围的乡村景色和谐共振。
“村里有一条沟渠、4个坑塘。在和金马河水系连通之前,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扔在坑塘,在村里都能闻到臭味。”隋韩楼村党支部书记韩福地告诉记者,2018年打通水系之后,坑塘和金马河连通,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汇集到地下污水池,经过生态滤池的净化形成中水流到坑塘,养鱼、灌溉均可,还变成了景观湖供村民休息、聚会。
隋韩楼村1275人,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在6吨左右。“污水处理一共投资了160万元,运营费用非常低,只花电费,一年也就二三百元。再加上生活垃圾由专门的公司每两天来村里统一收集运输,所以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韩福地说。
金乡县境内共有24条河流,形成四大水系,最终汇入南四湖。2022年,金乡县创新了“低成本、易维护、生态化、资源化”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一体化治理模式。金乡县水务局副局长胡选征介绍,金乡县放弃2021年度广泛使用的污水集中拉运模式,选定用地、地形、经济等综合条件较好的村庄为中心村,在中心村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收纳、处理周边4-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同时,坚持源头把控,疏通村庄沟渠、坑塘与水系连通,实现村内村外双循环,变死水为活水,达到坑塘流水不腐的效果。
为了便于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的监管,金乡县开发农村生活污水信息化运维板块,安装实时监控系统,并接入智慧水利监控云平台。金乡县水务局局长武瑞松说:“我们将农村污水管网、污水泵站、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塘等数据全面收集,实现从污水排放、收集、输送和处置等相关环节的全流程管控。平台可以实现农污运行状态实时化、数字化,可以减少运行管理人工成本,可以根据现场智能设防摄像头、智能井盖等设施传送的数据发出预警信号,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运行安全。”
济宁市坚持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同步治理。截至2022年底,济宁市共完成4177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317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计划在2023年底前100%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生态流域,兴起绿色产业
济宁市注重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充分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生态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生态清洁小流域,原来的“荒山秃岭”变身“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钻石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初衷就是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让绿色重新回到废弃的荒山上,创新‘小流域+景区+产业+宜居’模式,打造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实现了破旧荒山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蝶变转型。”李金海说。
2017年,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原乡左岸)项目落地。原乡左岸项目负责人石兆利介绍,项目开发利用废弃矿山、闲置地,以花海绿地打造为基底,以小众产业植入为特色,以休闲旅居度假为核心,已建设有畅想花海、星光田园宴舍、马术训练基地、奥橙拓展基地等功能设施。
“项目采用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让村民、企业都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纸坊镇马市村村民徐万夫从石料加工转型,看重了景区的游乐场项目。他以租给景区的3亩地10年租金3.9万元作为股金,联合10家企业和个人投资200万元开发游乐场项目,仅2019年国庆节一天就收入40万元。而且,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是将景区的项目拆分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或企业参与景区建设,进而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石兆利说。
“泗水县,穷光蛋,碗里端着地瓜蛋,脚下踩着石头蛋。”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谣就是对泗水县20世纪80年代地薄人穷的真实写照。2020年,泗水县推进生态小流域治理,将卸甲河龙湖湾片区小流域为试点,探索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
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这就是圣水峪镇东仲都村的龙湾湖艺术小镇。青石台阶与木制步道、山上植被茂盛与山下一湖清水、秦汉式民宿与艺术工坊互相融合,成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生态宜居、休闲旅游、文化研学相结合的典型。
泗水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丹介绍,泗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整合社会资金12.16亿元,建设完成了东仲都村的龙湾湖艺术小镇、夹山头村的等闲谷艺术粮仓景区、南仲都村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大峪口村的凤凰谷智慧科技农业园、鹿鸣村的尼山·鹿鸣康养小镇等生态产业项目。
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高效农业。“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是为了确保泗水县的河湖入泗河的水质达标。目前,入泗河的国控断面水质达到了Ⅱ类水,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效果显著。”李丹说。
济宁市坚持“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南四湖水质持续改善,实现了由劣V类水向Ⅲ类水的跃升。今年上半年,21个国控断面优良率100%达标,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优良率100%,沿线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显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