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绿色低碳生活的多种“打开方式”-环球焦点

  • 来源:青橙融媒
  • 时间:2023-06-21 14:12:53

排队乘坐地铁的乘客


(资料图片)

“反对浪费 崇尚节俭”文明餐桌宣讲活动

超市推出一人份水果

市民在公园内练习太极扇

学习轮滑

市民在小草公园游玩

督导员指导垃圾分类

绿色出行


绿色生活方式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近年来,首府经常性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普及绿色餐饮、推广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反对各种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如今在首府,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低碳出行蔚然成风

近年来,随着首府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地铁、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是步行出行,绿色低碳出行在首府蔚然成风。

绿色出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我市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大绿色出行财政投入力度。

建成区路网不断完善。我市加大城市路网建设力度,更加注重道路级配的完善,合理规划道路尺度,降低街区尺度、增强街区活力。截至2022年,建成区道路总长度1159.79公里,主次干道基本均按照相关设计规范配置了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我市注重倡导“交通+慢行”为主体的交通模式,相关部门施划共享自行车停靠点、规划设置相对独立的自行车道,增加了自行车通行空间。在慢行道路基础上建设健身路径138条、37条舒缓路径,与自行车道平行区隔,避免了“自行车道人行道混乱混用”现象,打造以人为本的行人空间。市园林部门积极实施口袋公园建设行动,选择500—5000平方米规模的绿地,依托地理建筑特点和绿化环境,建设、美化慢行道路,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出行无障碍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每个站点都设有无障碍阶梯、电梯、无障碍卫生间及母婴室;列车设有无障碍车厢,可与无障碍月台对应,内设轮椅停放空间、轮椅固定装置等无障碍化设施;站台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可熟练使用站台常备的无障碍器具帮助使用轮椅的人士乘落地铁无障碍车厢。车厢内备有爱心专座,优先提供老、病、残、孕及带幼儿的乘客使用,为出行不便的人士提供出行便利。此外,我市近年新增的公交车也全部为无障碍公交车。车辆装备低地板、轮椅停放空间、轮椅固定装置等无障碍化设施,以保障出行不便的乘客能使用公交出行。

公交专用道设置稳步推进。为有效提升城市公交效率,我市不断完善公交专用道,根据道路情况合理界定使用时限等,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使公交运营时速提升至18公里/小时。根据《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我市力争到2025年新增公交专用道65.27公里,中心城区形成超过 290公里道路里程“成环成网”的公交专用道网络,主要客流走廊早晚高峰时段公交平均运营时速达到20公里/小时。

公交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公交公司聚焦提升运营效率,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减少与地铁并行和迂回绕行的公交线路,更注重与地铁的衔接,方便乘客实现无缝衔接换乘。80%以上的常规线路实现了和地铁接驳摆渡,公交线路设置更加合理。今年5月1日恢复5条旅游线路和升级改造8条夜间公交线路,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出行装备实现绿色转型。我市持续提升绿色公交车辆应用,市公交公司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为100%。我市相应的也加大了充电桩的建设,全市现已基本构成充电网络布局,公共汽电车进场率为100%。

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随着智能技术应用更广泛,我市公交、地铁实现多种渠道无现金方式付费,尤其是地铁一卡通已实现全国互联互通。考虑到老年乘客的消费习惯,公交和地铁都保留了现金支付手段。此外,市民可通过相关App实时获得车辆到站时间等多种信息。线下部分,在全市多处依托“青城驿站”设置了公交智慧候车室,通过投放电子屏让乘客在候车室内准确了解车辆运行情况,拓宽了“青城驿站”服务功能,给乘客提供了多维便利。

绿色出行优惠多多。目前,我市已经实现了特殊群体优惠票价全覆盖,现役军人、残疾军人、残疾人、伤残人民警察、盲人及陪同人员、消防人员、离休干部、7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特殊人员可凭相关证件到公交公司和地铁车站办理免费乘车凭证。中小学生、环卫工人、市级(含)以上劳动模范凭有效证件可享单程票票价5折优惠。

为了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今年5月15日至17日。我市地铁、公交推出为期3天的免费乘地铁和一分钱乘公交车活动。活动期间,吸引了众多市民乘坐,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共完成客运量71.99万人次,日均24万人次;公交参与活动的137条运营线路总客流为207.59万人次,日均69万人次。

共享单车管理更加规范。我市持续加强共享单车的源头管控,对运营企业严格把关,完成了5家共享单车企业的材料审核和备案管理工作。通过对运营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和用户实际停放需求等因素的总结归纳,我市共设置了7000余处停车区,全面覆盖大型商圈、医院、学校、社区等区域。

健康生活方式成新风尚

随着市民健康观念和健身意识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去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逐渐被摒弃,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在我市逐渐成为新风尚。

“李姐,收拾好了吗?出发不?”“咱们十分钟后楼下集合。”住在兴泰御都的王阿姨每天8时要和楼上的李阿姨约着去满都海公园跳舞。王阿姨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上午去公园跳舞已经成了习惯,感觉一天不去打卡就浑身不自在。”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晨练不仅成为首府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成为市民亲近和享受美丽家园的另一种方式。早上8时的满都海公园热闹非凡,随处可见运动者的身影。打太极拳的、跳舞的、跑步的……大家在收获健康、享受快乐的同时,运动也成了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周末走进小草公园,鲜花竞放、绿草茵茵、小径蜿蜒,居民们在石凳上闲坐话家常,老人们使用器材锻炼身体,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

小草公园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是目前首府城区核心地带最大的城市功能性疏林草地公园。公园围绕数字赋能、智慧生活,为市民提供了AI互动大屏,屏幕内置多种运动教程,如太极、舞蹈、武术等等,可以通过用户需求自行选择互动方式现场教学。同时,园区内还有智慧健身步道系统,市民经过注册登录,可在北入口处沿着跑道进行小跑,系统自动抓取、记录沿线运动距离、时长、消耗卡路里,记录个人运动信息并进行反馈。

家住附近的王鑫是智慧健身步道的忠实粉丝,几乎每天都会到公园打卡:“我过去喜欢在健身房锻炼,现在我更喜欢来公园,健身场地设施齐全,还有花草树木,跑步时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自然风景,还能通过智能系统对自己的跑步速度进行监测,在大自然中运动更过瘾。”

“本来想过两天去复诊一下,没想到下楼遛弯时在家门口碰到了义诊的医生,这看病也太方便了。”近日,家住新城区航苑小区的李大爷赶上了市第一医院在小区开展“健康地摊引领健康生活”义诊活动,“让医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需要注意点啥我就放心了。”

“我们医院已将‘健康地摊’义诊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希望通过专家义诊、健康知识宣教等形式,能更好地‘零距离、接地气、高质量’服务群众。不仅要把群众欢迎的专家教授送到地摊,还想要通过地摊让群众更多地了解防病、治病的健康知识,形成自己的健康生活理念。”市第一医院康复科医师亢文生说。

“妈妈,今天去超市我拿这个帆布包好不好,不使用塑料袋更环保哦。”家住滨海商业广场附近的李乐带女儿逛超市时被要求使用环保购物袋。李乐骄傲地告诉记者:“我女儿上了一年级了,学校经常组织一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主题班会,小家伙很热衷,而且会监督我们家长。小小的帆布袋,不仅可以装物品,而且承载着孩子对环境的呵护、对绿色的渴望。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小事,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在孩子心里扎根。”

“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 回民区中山西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艳华介绍,街道很注重日常宣传,通过开展文艺演出、广场宣传、道德讲堂等活动,倡导健康生活、绿色环保、节俭养德、文明餐桌等理念。

“健康地摊”义诊活动、绿色环保主题班会、健康宣传进社区……近年来,我市为加深群众对文明健康绿色生活理念的理解,增强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健康巡讲、义诊咨询、媒体宣传、入户宣讲、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向大家讲解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知识,倡导广大群众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

提供“小份菜”“一人食”,减少餐饮浪费,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销售火爆,“二手经济”盘活家中闲置物品……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首府,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拥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健康消费正融入百姓生活。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是践行“绿色健康消费”的入门操作。记者探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在点餐时遵循简约适度的原则,许多餐饮企业顺势推出了“半份菜”“半份饭”。

比如,一道东北炖菜,饭店就推出了大份、中份、小份三种不同规格,供顾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这个小份菜挺好的,我们就两个人,点多了也吃不完。”和朋友一起就餐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小份菜,既可以多尝点不同的菜品,也不用担心吃不完会浪费。

记者打开外卖平台发现,很多餐馆都有小份菜供选择,小碗菜、一人食火锅等也颇受消费者欢迎。

火爆的消费市场,让消费品的“新旧交替”过程不断加快,居民家庭里的闲置商品越来越多。“双碳”背景下,蓬勃兴起的“二手经济”,正在盘活“闲置资源”,把“浪费”变成“再消费”。

市民冯女士是新手妈妈,最近孩子用的小推车、小床都是在二手平台买的,她自己也卖出过闲置的摇篮椅、服饰等。“有些东西买回来基本没用过,放家里占地方,扔掉又可惜,所以就在二手平台上卖了。把闲置物品循环利用,也算是为‘双碳’目标作点小贡献。”冯女士笑言。

如今,人们越来越推崇环保、低碳、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绿色健康消费正融入百姓生活。

垃圾分类 “分”出环保新生活

早上9时,是赛罕区万正尚都住宅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身着橙色上衣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接过居民手中的垃圾袋,对居民已经分类的垃圾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协助分类投放。

在玉泉区鸿博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主题广场上,设置着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展示、旧物改造再利用设施和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体验互动等版块,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压扁—剪开—清洗—晾干—回收……经过处理后的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在市第三十中,用正确的程序处置生活垃圾并将其投放到可回收垃圾自助投放点,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小日常”。

在新城区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可回收垃圾经过再次分类打包后摆放整齐,这意味着这些垃圾已经进入了“变废为宝”的循环进程。

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办法,突破分类难点堵点,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绿色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76 个大城市考核排名第 22 名,位列同类别省会城市第一名。

我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共出台印发了《呼和浩特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标准》等29个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性文件,为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撑,构建了基本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

强化机构组织领导。我市坚持高位推进,建立了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四级联动抓垃圾分类工作的协调机制。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的成立,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厨余垃圾集中转运场站,按照“电瓶车进小区、小型车进社区、大型车运往处理场”的模式安排收运车辆。截至目前,市区可回收物车辆120余台,厨余垃圾清运车64台,有害垃圾清运车8台,其他垃圾清运车537台。有焚烧处理厂两座,日处理能力2250吨;填埋场一座,日处理能力500吨;厨余垃圾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200吨;餐厨垃圾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300吨;垃圾分类分拣中心一座,日处理能力300吨,另一座在建的规划日处理能力150吨。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我市组织开展了全市垃圾分类知识网上竞答活动,通过按季度对全市92家公共机构和各地区人员参与率的排名进行通报,全市全力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委托第三方为160所学校提供可回收物自助投放宣传运营服务。

我市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党建引领为抓手,发挥社区四级网格体系作用,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模式。从营造社会宣传氛围、入户宣传宣讲、合并投放点到设置集中分类箱房,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精准投放。全市党员、公职人员“包片入户”去推开门、见到人、讲到位,争当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示范员、宣传员、解说员、督导员、信息收集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小区、商业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区域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志愿服务和有偿雇佣等方式,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及督导员队伍,多途径全方位引导、监督垃圾分类投放。

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过程中,示范效应已成为强力推进的驱动力之一。以打造样板小区为切入点,再以评选示范社区、优秀物业企业、优秀公共机构为抓手,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做法,先易后难逐步推广实施。

与此同时,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制定印发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和考核细则,建立信息化考核系统,按季度对公共机构进行考核排名,结果在市级新闻媒体公布,严格落实考评办法末位惩戒机制的有关规定。

严格监督考核通报。市四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建了垃圾分类执法队伍,市里成立了专项检查组,引进第三方公司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测评,按照“日检查、月通报、季奖惩”的方式考核通报,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干劲。

截至目前,市区35个办事处(区域服务中心)、274个社区、2774个居民小区、98万户居民和815个公共机构、418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3个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出台印发垃圾分类规范性文件30个。建成区内实现垃圾分类设施居民小区全覆盖、公共机构全覆盖、公共场所全覆盖,经营区域覆盖率为75.18%。

关键词:

精彩推送

gozo女装_gozo 焦点短讯
评论 2023/06/21
美邦服饰3亿卖房再续命
要闻 2023/06/21

资讯播报

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 2023/06/20
天天观点:韩妆咋了?
要闻 2023/06/20
稳步推进制造业绿色化
生活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