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拐点,真的来了
-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
- 时间:2023-08-14 09:41:03
最近,地产行业的情绪可谓是大起大落。
上一秒,大家还沉浸在高层表态救市的喜悦中,期待着具体政策落地。
下一秒,头部房企疑似暴雷的新闻,就上了热搜。
【资料图】
其实,这些新闻作为旧模式终止带来的后遗症,并不让人意外。反而是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热的动态,更加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
之前说过,当前的地产行业,正处于 新、旧模式转换的节点。这是当前整个行业的大背景,也是所有政策制定,一定会考虑的基础。
我们除了关注旧模式带来的后遗症,如何善后和修补,避免硬着陆;也要高度关注政策部门, 对新模式的部署和铺排。
而且,后者对我们理解未来的行业趋势,可能更加重要。
7月深圳住建局发布《深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之后 不再安排建设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了,一刀切 全部改建共有产权房。
未来保障性住房,就只有三种, 也就是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相关的管理办法,8月1日就正式开始实施了。
这意味着, 深圳在探索过各种住房保障体系后,已经正式做出了选择,融入全国的保障房建设体系。
紧接着,7-8月,无锡、南京、东莞,陆续都出台了共有产权住房相关的政策内容,并 计划放宽共有产权房的申请条件,扩大保障范围。
例如,南京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发布《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首次购买的产权份额比例为 50%—80%,且 不限户籍。
8月4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调整东莞市共有产权住房(含三限房、配建安居房)申购资格条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在销售第二阶段 放宽申请人范围至全市,并 全面缩短各类申请人 需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
作为新模式下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快速推进。
毕竟,旧路子堵死了之后,新路怎么走,要尽快明确方向、加快速度。
目前来看,在大部分地产人关注的旧模式上,政策其实并不十分积极,但在新模式相关的政策领域,则非常大刀阔斧。
一慢一快,能清楚看到政策的导向和意图。
加大产权式住房保障
降低购房门槛、承认有限升值
其实,共有产权住房,不是我们国家才有的特殊产物。
英国、美国、新加坡、瑞典等很多国家,都有共有产权制度,并且已经执行了几十年了,核心目的就是 降低居民的购房成本。
所谓共有产权住房,就是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在无力一次性购买住房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个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的产权。
在满足一定年限后,后期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购买政府产权部分、由政府回购,或是转手交易。
因此,保障性共有产权房,具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
一是具有可支付性。
也就是,很多购房人戏称的“半价买房”。目前,共有产权房售价,基本都是周边市场参考价的50%,具体根据买家所占的产权比例来确定。
首付和利息都减半,相较于普通商品房,购房门槛大大降低,能体现很强的保障和福利属性。
二是居住权稳定。
作为有产权的物业,购房者可以自由地对房屋进行改造、装修,享受落户、上学等附属价值,满足年限后,也能自由转让。
从使用功能上来看,和商品房几乎没有区别。相较于租赁类住房,共有产权房过渡性居住属性不强,可以满足居民 长期稳定居住的需求。
三是有限升值的特征。
很多人说,共有产权住房完全没有投资属性,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
例如,深圳最新的《深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第27条就规定,居民在购房满五年后,如果要转让,在封闭流转的前提下, 价格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市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市场参考价规范转让行为。
事实上,现在深圳大部分商品房二手房,也是在参考价附近成交的。也就是说,共有产权房的转让价格,依然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会根据本地市场的房价变化,实现 有限的升值。
政府作为部分产权的持有者,要持续满足潜在的保障对象,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升值收益。
共有产权房业主,能分享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是有利于中低收入居民进行资产积累的。共有产权房,封闭流转的特性,也能避免之前安居房、人才房存在的套利行为,强化了社会保障的属性。
现在,按照深圳8月开始执行的四个管理办法,我们基本上就能看到一个 完整的、分梯队的社会保障房体系了。
首先,最底层的是 公共租赁住房。
针对 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居民,以及 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一线职工。
租金基本为市场参考租金的30%。属于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租金为市场参考租金的3%。这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
其次,是 保障性租赁住房。
主要面向新市民、青年人,及各类人才,为他们解决租房贵和居住不稳定的问题,也就是 满足特定人生阶段的过渡性居住需求。
政府组织配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大概是同期、同区域、同品质租赁住房的60%。如果是社会主体提供的,租金不高于90%。
第三,是 共有产权住房。
针对的是购买力不足,但是有房产消费需求的 “中间层”市民。并且会根据供应情况,逐步放宽条件,把 非户籍常住居民也纳入到保障范围。房价基本上是市场价的50%。
第四,是 普通商品房。
针对有完全消费能力的客群,基本按照市场化逻辑,根据供需来供应和定价的居住产品。
在前三类住房供应量上来之后,对普通商品房的调控管制,很可能也不会再像现在这么严格。
可以看出来,通过供应共有产权房,弥补了租房和买房之间巨大的鸿沟。形成了一个梯级、可支付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差异化的住房需求。
同时,也能减轻政府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财政压力。
也就是说,地产新模式下的理想蓝图,大概就是:
限购、限价、限售的调控手段彻底退出,商品房不再限制买房的数量和价格涨幅,转而通过征收房产税来实现调节和再分配;财政收入支持梯级保障房体系的建设,提供社会福利。
前两个是租,后两个是售,组合起来就是“租售并举”,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地产当前真正的主线
就是供给侧改革
这一轮,由政策端引导,主动刺破行业泡沫的一步棋,承担的风险和代价都是巨大的,难度也很大。
虽然当前的局面很困难,但是只能硬着头皮抗过去,否则之前的损失和努力,就都没有意义了,行业也会彻底失去转型的机会。
所以,不管怎么救市,行业都不会在走老路了。当前地产行业真正的主线,就是供给侧改革。
具体怎么改——住建部倪虹部长在7月27号的会议上,除了提到当前要释放需求,要采取降首付、降利率、认房不认贷等措施外,还提到很重要的一段话——
「要坚持系统思维、协同发力,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赋能,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希望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几点:
一是土地供应端,强调人、地、房匹配。
也就是,人口规模大的热点城市,增加土地供应。避免出现土地供应的结构性错配,造成部分地区土地供应不足,推高房价,另一部分地区土地供应过剩,产生过量库存。
其次,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于一些存量更新区域,已经明显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办土地,尝试去调整土地用途,将存量土地资源投入到产出更高领域,激活土地二级市场。
相信在这一波超大特大城市的大范围城中村改造中,会有一些创新性新模式的出现。房企和建筑企业,都可以积极去参与和探索。
二是房源供应端,一定是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并行。
目前,在租赁住房领域,政策优惠和支持几乎是不留余力,政策出台的频率和数量都蔚为可观。
尤其是去年的「租赁金融17条」,更是从建设、购买、运营、退出各个环节,都给了很大的支持。目的,就是给企业做保障性租赁住房扫除一切障碍。
除此之外,共有产权房在接下来也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6月份,北京发布了《关于加强已购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共有产权房在封闭期结束后,可以按照市场价转让份额。
这就让共有产权房,具有了和商品房一样的使用功能和增值功能,如果产品力能跟上,接下来市场的接受度会更高,逐渐成为未来供应和成交的主力。
三是住房品质方面,全面改善化。
关于商品房的改善趋势,明源君之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今年,又有头部房企在内部会议上明确,接下来,只做改善及以上定位的产品,只拿改善型地块,彻底抛弃刚需。
不得不说,头部房企的洞察还是很敏锐的。未来刚需类的需求,将大部分由共有产权房来满足。
甚至,共有产权房的供应面积,也已经开始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
2021年底,北京住建委就宣布共有产权房不再受“7090限制”。深圳新的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到,85㎡左右的户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面向3人家庭配售。
也就是说,三人家庭也可以购买三房户型,保障性住房不仅是要“住得下”,也要“住得好”。
还是那句话,旧模式走不通了,新模式才是未来。早日看清方向,也就少了很多无谓的焦灼和迷茫。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