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这些历史你都知道吗?
- 来源:北京日报
- 时间:2019-11-19 16:58:34
天桥南大街东侧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很多北京孩子的记忆里,都有参观自然博物馆一项。
可您知道吗?这座博物馆,一开始是建在故宫里的!
11月12日下午,东城区天坛街道举办新书发布座谈会。天坛街道历时一年策划组织,选拔9名干部组成采访组,与35名辖区各界居民面对面访谈,写成20万字的《坛根往事——天坛地区口述历史》,这是第一部有关天坛地区的口述历史。全书分为“金鱼池:昔日的龙须沟”“简易楼:一个时代的记忆”“老故事:胡同巷里的百味人生”“新印记:乘风前行的流年岁月”四个篇章。目前,新书已经在西单图书大厦、当当网等渠道上线。
《坛根往事——天坛地区口述历史》一书发布现场 于丽爽摄
天坛街道辖区环绕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天坛,历史古迹、商贾侠客、市井轶事多,文化底蕴深厚。在书中,辖区单位、北京自然博物馆科学研究部主任李湘涛,讲述了《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的故事。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说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说起点很高。为什么这么说呢?新中国成立的头一年,自然博物馆就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1950年,就开始筹建一个国家水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我们把历史省了,就叫自然博物馆。”李湘涛介绍。
1951年4月2日,5位当时的文化部领导和7位科学家在故宫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这里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北京人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任筹备委员会下设的办事机构——筹备处的主任,整个自然博物馆的组建工作都是由他来筹划的。当时这个团队非常强大,7位科学家包括了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和其他一些学科最有名的科学家,5位文化部领导也都留过学,对博物馆建设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很深刻的见解。筹委会主任是当时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他本人是个物理学家。
1951年5月17日,在故宫东华门的传心殿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之后,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就全面展开了,当时的办公室和陈列用房,就在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
很快,中央自然博物馆就通过展览的形式刷了存在感:举办了第一个展览 “祖国自然环境与矿场资源展览”,第二年“六一”期间又举办了“农业资源展览”。
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馆就开始筹建新馆。一方面因为故宫的文物属性和自然博物馆的定位之间差距有点儿大,而且有些大体积的展品故宫里展不开。1955年10月开始选址和搬迁居民,1956年10月动工,1958年5月,新馆就竣工了。1959年1月1日,新馆正式开放,就在今天的位置。
“选址的时候不像大家猜想的,我们看上哪块地方,就建在哪里,是规划部门根据博物馆提出的条件,去找合适的地方。”李湘涛说。博物馆当时提的条件比较简单,也比较具体,有十几条:交通比较方便;人口适中;楼层不超过3层,结构要坚固耐用;大厅要开阔,至少要有一个大厅、四个中厅、八个小厅和必要的门厅、过厅和枢纽厅;最好有个小广场,空气流通性要好,光线充足……
规划部门和中央历史博物馆反复研究和协商,最终选择了现在的位置。除了符合上述条件外,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天桥一带是当年劳动人民集中的地方。
去过自然博物馆的人都知道,门口的大牌子上,只有五个字:自然博物馆。为什么没有“北京”两个字呢?原来,当年是郭沫若先生给中央自然博物馆提的字,但新馆建成后,博物馆就从中央所属下放到了北京市,改名北京自然博物馆,而郭沫若的题字里,没有写“北京”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