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三游洞的缘起与白居易的个人遭逢有关

  •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19-11-13 14:56:55

因缘际会此相逢

大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元稹与白行简在湖北宜昌相聚游览了三游洞。

为了纪念这次聚会,三人每人做了一首有20个韵脚的诗,吟哦那里的风光、抒发自己的心情。为了说明这次聚会的来历,白居易又应元稹之请,撰写了一篇文章,题曰《三游洞序》。文章首段写道:“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受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余至下牢戍。”“平淮西之明年冬”即元和十三年(818年),那一年冬天,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被授予忠州刺史,元稹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依据常情记录聚会时间,为什么要拉扯“平定淮西”,直接从元和十三年切入岂不简单?原因与白居易的个人遭逢有关。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制裁幕后黑手,朝臣们却认为他是沽取浮誉。白居易因此被贬到江州——今天的江西九江做刺史,后来再贬为司马。《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便是其时白居易的处境。随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被平定,白居易从江州司马擢为忠州刺史,冤案平反了,因此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从“平淮西之明年冬”写起,反映了白居易的一种心态。

行简文章千古流

同行的两位,一位是他的朋友元稹,一位是他的兄弟白行简。

白行简比白居易小4岁,又早辞世20年。相比他的哥哥,白行简的名声远远逊之,但他在古代文学史中也是不容忽略的人物。他创作的小说《李娃传》在当时堪称传奇。小说中,常州刺史的儿子荥阳生至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邂逅了一位叫李娃的平康女子,荥阳生痴迷她的美色而将千金散尽,最后流落为在丧仪中唱挽歌的歌手。他的父亲知道后,震怒之际将其暴打几乎至死。一日大雪,荥阳生与李娃再次相遇,李娃不忘旧情鼓励他刻苦读书。荥阳生高中科举,后又身居国公高位,最终娶李娃为妻,故事以大团圆结束。

《李娃传》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加工而成,不仅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而且保存了当时唐人的一些习俗,比如丧仪。按照《李娃传》的讲述,长安当时有两家做丧事的店铺,一曰西肆,一曰东肆,东肆办丧事的器物超过西肆,但挽歌手不如对方,听说荥阳生善唱挽歌,便准备了两万钱,聘请他做东肆的挽歌手。“其党耆旧,共较其所能者,阴教生新声,而相赞和。累旬,人莫知之。”东肆将荥阳生作为奇兵隐藏起来,为日后出奇制胜做准备,事态发展到最后也果然如此。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白行简时说:“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笔墨优美,故事又入情入理、缠绵婉转,好小说的要素都具备了。不仅如此,《李娃传》大团圆式的结尾,还开创了中国小说与戏剧中才子佳人的典型模式。

白行简去世以后,白居易把他的诗文汇编成《白郎中集》20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除了《李娃传》,还有白行简创作的《三梦记》以及若干首诗。他的《李娃传》被佛兰兹·库恩翻译为德文,一度在西方流传。

在宦海中,白行简只做到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职务不高。他的官员生涯始于元和二年(807年),那一年,他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做负责校书的科员。元和九年(814年),接受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的召请,去其幕府做掌书记,执掌朝觐、聘问、祭祀等事。剑南是指剑阁以南,剑南东川包括今天的绵阳、泸州、重庆一带地区。

西陵峡口意万重

元和十二年(817年)卢坦故世,行简东出三峡,至江州与哥哥白居易团聚。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天,白居易被授予忠州(今重庆一带)刺史。次年(819年)春天,行简伴随哥哥赴任,仍然路经三峡只是方向变了,不是出峡而是入峡,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此时的元稹“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唐代的通州相当今天重庆的达州,虢州是今天河南的灵宝市,到那里做长史同样要经过三峡,只是方向相反,与白居易兄弟相向而行。三人在西陵峡口相逢,见面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元稹又调转船头送白居易兄弟去下牢关,也就是今天的下牢溪游玩。在这里,三人知道了三游洞,“酒酣,闻石间泉声”,“遂相与维舟岩下”,把船停在岩石下面,“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连休息带攀爬接连四五次,才来到三游洞。仰睇俯察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时到戌时——中午1点到晚9点,大家在三游洞里流连忘返,不久天色完全黑了:“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月光明暗交替,晶莹奇幻,各种美景渐次展现,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难以形容。在这样奇幻的景色面前,白居易等人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

回程的路上,大家边走边议论,行简说“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这样美丽的地方并不多见,为什么“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洞的下面就是渡口,并不偏僻,却没有人到这里游览,这是什么道理呢?

白居易说:“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像这样可感叹的事情多了,岂止这样一件,“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元稹说,是的,我们难得相逢,况且美景难得,现在两件事凑在一起,岂能不记述一番?我们应该做诗以为纪念,“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写在石壁上。又嘱托白居易撰写文章,放在诗的前面做一个说明。于是白居易便将此事的原委记录下来,文末用他的话说是:“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宜昌的三游洞也就由此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