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三大难关 科技助力大熊猫种群再现勃勃生机

  • 来源:绿色中国
  • 时间:2023-06-27 08:25:39
——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报道之二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耿国彪

“2003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2006年4月,经历了重重考验的祥祥被放归山林,迈出了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第一步。2007年2月,因为在与野生大熊猫打斗中身受重伤,祥祥失去了生命。第一只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宣告失败。我们在总结祥祥野化培训放归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母兽带仔’、‘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及大熊猫对人和人工食物依赖’‘优化野外监测’等野化培训方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何胜山在基地野外驯化区门口告诉记者,利用“母兽带仔”方法,更多经过野化培训的圈养大熊猫被放归到了大自然。


(资料图)

迁地保护是把因自然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个体数量极少等原因而导致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等机构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方式。

为保护大熊猫,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成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人工圈养繁育大熊猫研究,以期在人工圈养繁育的大熊猫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放归培训,让它们重返野外家园,拯救濒临灭绝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壮大它们的群体,增加遗传多样性,长期与人类共存。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从野外抢救回来的6只大熊猫为基础,历经十余年艰辛探索,努力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关,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段兆刚说,作为大熊猫科研的“国家队”,长期以来,熊猫中心一代又一代熊猫人不断践行初心使命、攻坚克难,建立了数量最多、遗传结构最好的人工繁育大熊猫种群,突破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关键性技术,促进了大熊猫对外合作交流,推动了大熊猫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支具有行业一流水平和先进经验的科研人才队伍。

走进位于卧龙耿达镇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园区内竹林婆娑,绿树成荫,翠竹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加上成片的草坪和蜿蜒步道,顿觉神清气爽。

这里是大熊猫的原生栖息地,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等美誉。在一个半圆形的山坡上,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大熊猫圈舍。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有的吃着竹子,有的在树杈间休息,有的则仰卧在草坪上晒着太阳。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主任魏荣平介绍说,因为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竹子这种低营养低能量高纤维的食物,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吃竹叶和竹杆、竹笋。这种适应性的采食策略,使大熊猫不得不尽量采取慵懒的进食方式,以节省能量。

在卧龙神树坪基地繁育园值班室内,监视屏内展现着一个个熊猫圈舍内图像。记者注意到墙上的黑板上写着:请值班人员注意:1、观察“鑫鑫”的带崽行为,晚上喂水和加竹;2、观察“喜豆”“禄禄”“苏琳”妊娠行为。

5月29日,大熊猫“鑫鑫”在卧龙神树坪基地顺利诞下一只幼崽。这是今年熊猫中心圈养大熊猫产下的第一只幼崽,预示着该中心大熊猫正式进入“产崽季”。

“今年2月下旬,雌性大熊猫‘鑫鑫’和雄性大熊猫‘华阳’自然交配成功。过了两个月左右,‘鑫鑫’出现减食、活动量增大等妊娠表现,5月28日出现产前烦躁的行为,5月29日22时51分诞下一只幼崽。”卧龙神树坪基地繁育园部长杨长江说。

“‘鑫鑫’产崽经验丰富,整个生产过程非常顺利。在饲养员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母子健康状况良好。接近满月的幼崽,体重已达721.8克。初步判定,这只幼崽为雌性。”魏荣平介绍说,大熊猫“鑫鑫”进入妊娠后期后,熊猫中心繁育团队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和现场观察,全程监测“鑫鑫”生理行为、生产育幼,及时分析研判大熊猫及其幼崽健康状况。

魏荣平对记者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攻克大熊猫繁育难题后,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通过加强谱系管理、划定核心圈养种群、科学制订大熊猫配对计划等优生优育技术,实现了圈养种群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优先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大熊猫饲养管理水平,开展野化培训放归和野外引种等方面研究,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魏荣平告诉记者,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还创新开展了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他们将5只经过培训的圈养雌性大熊猫放归野外参与引种,其中2只先后产下幼仔8只,存活7只。该项研究破解了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因不足难题,为野生濒危小种群遗传资源保存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位于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镇核桃坪,属于邛崃山系,气候温凉,多雨湿润。这里周围高山环抱,树木葱郁,因有众多的山核桃树而得名,是大熊猫的天然栖息环境。

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主要负责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饲养和繁育等工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党支部书记吴代福说,2003年,他们率先启动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摸索,探索出“母兽带仔”的培训方式,逐步建立了一套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等关键技术。成功野化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9只,首次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在自然栖息地生存和复壮野外濒危小种群的重要目标,为历史分布区重新引入打下坚实基础。

长期从事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的何胜山说,放归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熊猫宝宝出生前就开始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母熊猫怀孕到熊猫幼崽一岁左右,第二阶段是从熊猫幼崽一岁到两岁左右。

何胜山说:“我们采用母兽带崽的方式进行野化培训。我们把怀孕的熊猫妈妈放在一阶段训练圈里,面积一般是2000-3000平方米,熊猫妈妈会在这里自主选择一个安全的角落生崽。然后,我们负责监测并保证熊猫妈妈的健康状况,并给熊猫妈妈提供一些食物和营养,而照顾幼崽的工作尽量由熊猫妈妈独立完成。”

饲养员每次给熊猫妈妈投喂食物的时候,都会穿上一套熊猫服装,并且在衣服上喷上熊猫粪便和尿液的提取物,让身上没有人类的气味和痕迹,保证熊猫宝宝的生存环境和野外保持一致。

何胜山告诉记者,大熊猫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成年大熊猫没有天敌,只是在两岁之前熊猫宝宝会遇到包括野猪、黑熊、蛇等攻击的可能,而随着体型越来越大,它们也变得越来越安全。所以,第二阶段的培训圈几乎和野外的环境完全一致,有高大的乔木和灌丛,也有野猪等野生动物。他们会通过项圈和一些监测摄像头等,观察大熊猫的生活状态。

遗传是一个物种延续的保障,遗传多样性在物种生存与进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我们放归人工繁育幼崽11只,存活9只。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首次实现圏养大熊猫自然栖息地生存和繁衍并复壮濒危小种群的重要目标,对增加野外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提高野外大熊猫种群质量、降低小种群灭绝风险、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发挥了重要作用。”吴代福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全世界珍贵的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大熊猫保护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中具有特殊地位。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随着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将与大熊猫一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关键词:

精彩推送

天天最新:东兴晨报
头条 2023/06/27
纽约金价26日上涨
CPU 2023/06/27
香酥鸡翅的正宗做法?
产品 2023/06/27

资讯播报

【热闻】好神马
读书 2023/06/27
宋鹏 观天下
期货 2023/06/27
trojan generic 焦点日报
创氪 2023/06/27
天天热资讯!宝箴塞
港股 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