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钱钟书的养生趣谈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时间:2020-03-17 09:06:19
钱钟书(1910—1998)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和文学研究家,不仅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而且熟知多国语言。无论在文学创作之上,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代表作有《围城》《谈忆录》和《管椎编》等。钱钟书享有88岁高龄,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多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地方。
笑口常开心愉悦
笑口常开、时刻保持闲适愉悦的心态,是钱钟书养生的首要之法。他认为,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脸上能做出笑容,嗓子里能发出笑声;有了这种本领而不使用,未免可惜。”可见,在其看来,笑的功能一点也不亚于油盐酱醋,是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从而让每一天、每一刻,都能在欢声笑语中过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这种主张,也正好印证了俗话“笑一笑十年少”的说法,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不管在文学作品里,还是现实生活中,钱钟书都能将其幽默诙谐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年,有一位外国读者,读了《围城》后深受震撼感染。于是便写信表达想要见他的强烈愿望。在回信中,钱钟书奉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既不无调侃,又一本正经,其风趣幽默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至于钱钟书作品里的幽默,更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曾经有人专门将它们单列而出进行研究,认为这些内容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完全可以用“幽默疗法”来形容。
童痴童趣性天真
童痴和童趣,是钱钟书性情当中贯穿一生的两大主线。不能不说,这两点对其健康长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小时候,钱钟书喜欢玩一种有趣的游戏“石屋里的和尚”。玩法如下:一个人盘腿坐于帐中,身披被单,自言自语。看似没什么意思,但如痴如迷的钱钟书却依然能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其实,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与传统的坐禅和气功不谋而合,对个体的修身养性确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成家有了孩子之后,钱钟书经常给女儿的被窝里埋“地雷”:把各种玩具一股脑儿全堆在里面,让其防不胜防的同时,惹得全家人开怀大笑。喜欢养猫的钱钟书,也时常亲自手持竹竿帮自家猫和别人家的猫在屋顶打架。就算是老年之际,钱钟书依然童心不老,痴心不改,喜欢爱看儿童类节目。看完了之后,他还不忘以小学生的口吻写短评匿名投给《新民晚报》。并且每次都以假乱真,弄得编辑很是费解:这小孩真奇怪,文章写得这么好,却又连个姓名地址也不留。
低调俭朴胸淡泊
熟悉钱钟书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低调俭朴和志趣上的淡泊名利,也不失为其延年益寿的一大秘诀。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家连地板都不铺,只是最初成形的水泥地面。至于名利,对钱钟书来说则更为嗤之以鼻,不置心上。80岁那年,所在单位中国社科院要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讲座会,得知后他坚决反对:“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还有一次,18家省级电视台拟联合拍一部大型系列电视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自然成了热门人选。节目组人员打电话商谈,发现他对此毫无兴趣。迫不得已,又不得不表明,凡是参加节目者,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听了之后,钱钟书仍然无动于衷地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作为一代名人巨匠,钱钟书的临终遗言,也同样令人敬佩不已:“不开追悼会,不办纪念馆,甚至也不保留骨灰,混同那些无家无嗣者的骨灰,深葬在田野或陵园的某一棵树下即可。”
一爱终身情专注
钱钟书长寿的原因,有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情感上的高度专注。钱钟书和杨绛的结合,真可谓一见钟情、一爱终身。正如杨绛回忆的那样:“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见面。因为我和他相见之前,从没有和任何人谈过恋爱。钟书先生说,有一件事不后悔,那就是选择和杨绛先生结婚绝不后悔,如果再娶一次,还是杨绛。”也正因如此,才让他拥有了受益终身的完美婚姻与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当中,无论际遇如何,两人总是相濡以沫,恩爱如初。
尽管学识渊博,但在生活常识和技能方面,钱钟书却显得十分欠缺。据杨绛《我们仨》记述,钱钟书不会打蝴蝶结,经常分不出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子那样一把抓。面对如此的生活白痴,又多亏有杨绛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才使得其能免去后顾之忧,安心静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难怪杨绛在后来的文章中,曾满含深情地写道:“这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丈夫钱钟书的淘气与痴气,让他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逯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