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又行了?
- 来源:联商网 希文
- 时间:2023-08-04 18:48:04
出品/联商网
撰文/希文
近年来,传统百货不景气,是零售业中最难说明白的业态,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不过,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似乎有些好转。
(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已经有28家百货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快报,《联商网》统计发现,其中有21家企业实现增长(包含亏损收窄),约占总数的75%,百联股份、欧亚集团、广百股份、文峰股份、华联股份、徐家汇成功扭亏为盈;武商集团、友好集团、供销大集、宁波中百、丽尚国潮、百大集团、沈阳商业城合计7家企业出现净利润下降(包括增亏);28家企业中仅友好集团、供销大集、南宁百货、大连友谊、沈阳商业城5家企业出现亏损。
“经济复苏,零售市场向好”成为财报中频繁提及的关键词,提升数字化能力、聚焦核心商业价值、调改升级、打造特色营销活动、降本增效等也频繁被提及,成为百货业绩提升的关键。
不过,联商网顾问厉玲对于百货大幅增长的预期不是很高,厉玲表示,百货上市公司业绩和去年相比增长是正常的,因为去年很多店是关的,或者很多消费者不方便来,所以就没有购物,今年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百货业态增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没有新店开张,没有面积的扩大,单是百货这一块,有增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很多上市公司百货店,其实很大一块是有超市带动的,超市当中有一点增长可能性是有的。
实际上,从数据上也印证了这个观点。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万亿元,同比下降0.2%。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超市、便利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3.7%;百货店零售额同比下降9.3%。
相比超市便利店等民生业态,并不是刚需的百货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3月,《2022-2023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指出,百货零售业作为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首当其冲感受到压力。调查显示,76.9%的样本企业认为消费力不足、增长乏力是百货零售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因此,“关店”“闭店”“缩短营运时间”等成为各大零售百货业绩报告中的高频词。今年上半年也不例外。
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有11家百货商场在今年上半年歇业(平和堂株洲店7月1日正式闭店),原因除了租约到期外,基本都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调整需求。
可以看到,这些商场基本都有一定的经营年限,无论是物业条件还是经营思路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新消费时代的需求,最终只能被迫歇业调整。
北京昌平的永旺梦乐城是购物中心项目,至今已经运营了15年,是北京首家永旺梦乐城项目,如今随着城市更新加快,项目撤出后将交由合生商业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北京超极合生汇二期。同样交还业主方进行重新升级的还有新世界百货燕郊店。
同时,表格中青岛百盛中山路店系内部改造升级暂时歇业。据悉,项目将对百盛购物中心1-11层原有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更新,结合历史文化街区记忆元素,将外立面局部打开,增加通透性,为商业新功能提供载体,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注入新活力。
大部分百货商场在撤出后,原址将交还给业主方重新招租,或交由其他运营方管理。
此外,除了上述表中的商场,下半年伊始,依旧有不少老百货走到了关门的地步。如营业近19年的郑州正道中环百货于8月1日正式闭店,这个河南第一代民营百货店将成为历史。经营了30年的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也将在今年8月3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谢幕,标志着太平洋百货退出上海市场。同日,经营近14年的武汉大洋百货汉阳店也将关闭,等等。
厉玲表示,在经济上行、企业上行时期,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没那么高,对企业家经营能力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企业在低速增长甚至低速下行的时候,对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验,才是真正能力的体现。所以不要那么乐观,也不要那么悲观。
她指出,百货店不会消亡,一定会存在,但是数量可能会减少,面积可能也会减少。这个时候经营困难是很正常的,克服难点,取得比别的企业稍微好一些的业绩,就是好企业,这也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考验。
在经济复苏向好的大环境下,百货通过调改升级、提升数字化能力、增强精细化经营、降本增效、聚焦核心商业价值等措施,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